金元浦、许燎源等:水色成都——当代艺术实验

成都/教育工作者/5年前/322浏览
金元浦、许燎源等:水色成都——当代艺术实验

水色成都

地点:许燎源博物馆

时间:2019年7月22日下午

    

许燎源: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水色成都,因为我们经常说水润天府,我们说水色好是形态好,色彩好,是全面的关注方式,统称为水色。


金元浦: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水色成都。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水,柔若无骨,水,惊涛万里。水之色,有千变,水之态,有万踪。水色成都,题目好。


许燎源:其实,成都既有明媚如照的光亮的形象,也有今天看到的这种烟雨朦胧之中的成都,我觉得这种形态更有魅力。你们都去过宽窄巷子,感觉固色的街巷很美;也去过现代时尚太古里:新的时尚高地把更高的品质生活方式带给成都。


成都的艺术家遍布这个城市,在不同的角落生长生活,以他们的艺术创造给这个城市带来很多的惊喜。今天我们一起在这里交流这个话题,应该把对成都的感官和感知以你们的印象说出来。


边界作业:艺术浪涛破堤冲坝


金元浦:刚才我们参观了许燎源先生(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展。我们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这是实物的沙发还是艺术品的沙发?燎源突破了边界、突破了材料应用,突破了过去我们认为的究竟是实物的椅子、沙发,还是艺术品的椅子和沙发。他的理论是“物感说”。物如何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他不是学院派的,是自由派的,他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做出来的东西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恰恰是艺术创新,他在这里突破了边界,是在边界进行作业。二十世纪后期后现代特殊主义艺术家,他们说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概括所有艺术门类或流派的艺术的同意的定义。艺术品被放在一个大屋子里,我们认为达芬奇、伦布朗的作品是艺术品,但这这个屋子里也有杜尚的尿盆和自行车,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艺术品?“家族相似的理论”认为,艺术的屋子里存有A、B、C、D、E,他们是不同理念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进入这个大屋子的。是因为A和B有关系,不就进入了体术的大屋子(殿堂),B又和C有关系,C因为B而跨进艺术,C又把它所在时代或认亲认可的东西拉进艺术。结果你看一屋子的艺术品都是因为ABC和DE,可能DE跟A毫无关系,D还要生出小D,XD。等等。


今天我们在这里是一次补课,在后现代条件下对过去形成的框架的再突破。这是第一个我想说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讲的,原来我们学艺术的人,做理论的人总是把边界看得很死,标明这个地方不可以逾越,那个地方必须按规矩这样做。不可逾越半步。比如眼前我喝茶的这个三炮台,就是一个许老师的创意,木质的托盘,中间的碑座与圆圆的深孔嵌套。我所见过的三件套都是烧瓷的,没有一个是这样做的。许老师想到了为什么盘子要做这样,是因为考虑到实用的问题,现在实用的三件套,把功能延伸了。


兼顾了实用又有自身的艺术性,这是我们首要要解决的工艺美术边界的问题。所有的人初看都觉得你的东西不是被叫做艺术的东西,或者根本不是艺术。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许燎源的水色,则完全打破了这一执念。


过去的研究者们总是要给艺术或艺术品给一个定义,然后你会发现按照定义这个东西不是艺术,那个东西也不是艺术。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突破了艺术的边界。许老师有这很多雕塑作品,它们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还有衍生品。像许老师创作的椅子,是造型奇特的青铜作品,也还可以实用。如果这个椅子拿到过去对艺术品的规范定义,我们认为这是胡扯的,你怎么把椅子做成铜椅子就拿出来说这是艺术品。我觉得当代艺术中的精神的拓展,思维的拓展,边界的突破,框架的突破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重要的创新可创造。


李楠:刚才金老师也说了,突破边界,这个非常重要,我不是艺术家,我是设计师,但是从艺术的理解上最重要的一点和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思维一定要打开,要冲到盒子外面。在我们学校,我们大学的门口做了一个标志,就是一个纸盒子,打开了四面,我们就是想告诉学生你们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们以前的“盒子”打开,如果你还在你的盒子里面,你们做出来的设计绝对不行。


所以今天我看到许先生的作品,第一个感受,他这里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突破,具体表现就是材料,刚才我特别关注了砖和瓦,任何一个建筑设计师都是传统的青砖红瓦,有没有想过材料还有另外的体系。


我参观完有了这个思考,当你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突破你的思维做,这是第一个感觉。


许燎源:金教授知道我们在做这个事情,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艺术来自自我的感悟,是不能教的,我和学员们在一起讨论艺术,物本身,物自体,物自性,我们学会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建立,建立一种良善、美好的和谐关系。我们的规划,建设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要尊重物,养育物,服务物,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感谢力量盛开的状态下对生命的尊重,对物的尊重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本体,物本身也是有灵魂的,也是主体。


我们利用物的养育和尊重它才能达成这个关系。


许燎源:今天的成都有一个宏大的愿景,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但是为什么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就是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东方的哲学是人与自然的交融的美好的实践。天人和一,水天一色,成都的优势很好,今天我们把人文和艺术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城市战略,在整个城市未来的规划中看的很重。


但是有一点,我们各个行业的专家都要帮助成都诊断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把成都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美的方式,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成都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对地震看的很淡定,他们懂得自然和人的和谐,成都是有大爱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我们的市场规律,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养育,这种文化遗产是我们非常看重的。


李楠:是的。看了这个博物馆,感到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感受世界的时候不是这个世界为你服务的,中国几十年以来犯非常严重的错误和毛病,这个地球不是为你服务的,今天的雕塑里面可以看到人和物体是共生的,有各种形态,我们要遵从它。


现在我们在国内的设计理念,海绵城市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尊重自然,原来我们都是把水排走,现在全国的水尽量不排,维持在没有开发之前的状态,你要知道大自然是存在着,我们不是改变它,去适应它这个地球就好了。


今天的雕塑馆里面我能感觉到,艺术家的理念就是你要遵从地球的属性,跟她一起生存。

中国的设计,我们规划上一大片树都要拆了,国外是绕着走,成都有很多的公园,国内做成了硬地面。从艺术家的角度体现了我们和物的共同生存,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生长,就是这一点。


我上升到对设计师的理念上,但是根源是艺术。


白承万(韩国教授):我到成都已经是第三次了,在去年和前年分别来过成都,在成都大学的建筑学院有两周的课程,目前在韩国的岭南大学从事建筑设计专业教授,同时任韩国首尔市城市建筑设计美学方面的工作。


旁边的孙女士是我的夫人,她本人也是首尔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员,我们经常结伴同行去国外旅游,每次旅游的时候都非常关注美学方面的点点滴滴。一般人去旅行,往往是非常泛泛地看一个城市,看这个城市里面的建筑和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但是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切入,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前两次来成都在成都大学讲课,主要感受的是这个城市的韵味,我所知道的成都市现在也在打造智能化城市,在这个方面成都也是有很高的建树。我曾经有一个很有趣的经历,在中国骑自行车和友人在成都绿道转了一圈,当时感受到成都这个城市的魅力就是悠闲,没有压力,没有束缚感的城市。但是在当时骑行的过程中并没有感知到更多对成都的感性方面的东西。


今天第三次来到成都,在许燎源老师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感受到很多有趣,有味,有料的东西。今天在许燎源现代艺术博物馆感受到两点,第一点是感性的角度,本身我是做建筑艺术设计与相关工作的,所以我看一个作品,不管是雕塑也好还是平面作品,都从非常感性的角度看。因为艺术没有国界,从我的角度看到的很多感性的元素,所以今天非常高兴的。


第二点,刚刚在二楼和一楼看到许燎源老师的作品,看到他的这些作品,从雕塑的角度看是一件艺术品,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又是平时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沙发、桌子、板凳等等,兼具了功能性和美学性。


这两个特点在今天的会议室两边的墙上都可以感受得非常的明显,我们身后的墙表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艺术,色感也比较凝重。面前的这个墙更多的是留白,留白当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品,常见的物品。


就像面前的茶杯一样,所能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美学。


最后我想许老师一个问题,在刚刚看到的平面的作品或者是雕塑的立体作品,可以看到不同元素的美学在里面,比如说一些好象是经过计算机的设计,有一些是纯手工的,不借助任何高科技的技术,完全采取很传统的技法。那么您在创作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理念是什么?创作的理念是什么?


许燎源: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当代的很多艺术本身就没有分门类,或者说进不了古代的艺术体系。雕塑、绘画、设计在我的概念当中就是一回事,我整个的创作是为生活世界而创造的,把我的创作全部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包括纯艺术的也是。


所以我们有很多是生活艺术,我们都是在原创的艺术边界地带探索生活艺术,把原创与回归两种融合在一起。我的艺术里面就是一个创造力和媒介的问题,我的作品有钢、木、玻璃、纤维,包括材料革命带来的技术的革命,都是我关心关注的维度,这就是我的艺术之所以没有边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打破了功能性的世界,而进入纯感性的世界。比如说智能锁,手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90%的人的手机都是摔烂的,我们怎么让手上触摸到的东西跟生命有关系。


现代工业设计有一个问题,都是冷冰冰的功能的呈现,没有精神性。技术本身要做成有灵魂的东西,有生命,有温度的东西。


白承万:我希望每年举行的国际艺术节能够有机会来到成都举办,因为我觉得成都是有艺术氛围的,而且又是很浓厚的艺术氛围的城市,伴随她悠久的历史,应该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的元素和艺术的魅力,这个也是我非常乐得看到的,在未来能够在成都国际艺术节,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谢谢。


许燎源:我也希望这种交流更多,热情的欢迎白教授来到成都进一步的交流,给成都的城市建设支招。


今天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切入了主题,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知,所有的边界都应该被打破,像一个盒子被打开,每个人学习的时候都有雕塑系,设计系,很多系,现在的艺术院校将艺术社会生活化,都应该融合发展,媒体都成了融媒体,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社会生活艺术都应该融合发展。我们的文化都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一个个生活场景,艺术家要做什么事情?艺术家就是要让这个城市变成处处有日常生活的美好景观,变成美的世界。我们要尊重自然。除了自然的,还有人为的存在。我们目的是让这个城市变得更有魅力。


大潮汹涌,水色之澎湃奔腾 


许燎源:成都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我跟市委领导阐述一个观点,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愿景,而是成都的艺术家、诗人,他们有良好的创作生态,他们的创作发布出来会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它成为文化知识的发源地。我跟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也说过,这个世界给成都开了一个窗口,这个地方的文化是移民文化,包容性特别强,原创力包括容纳度都特别强。原来清华美院一个教授说什么文化到了成都都可以沉淀下来,所有的文化进入到成都都消化吸收改造、创造,创造


金元浦:昨天下了飞机看到了一条标语“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个口号我们很熟悉,十几年了,突然消失了,现在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张艺谋当年说的是“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就有区别了,不想走的城市更有随性的意思,更表达了成都安逸的精神。


所以整理成“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离开这两个字让本来的艺术性或者本来的随性和民俗的口语性消失了。所以我说成都不是都成,不是什么成都都能做的最好,所以后来的口号“成都,都成”,玩了一个小小的语言游戏,文字的游戏尚可,但其实它没有抓住成都的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观念。


成都观念的核心点在哪?我们如何寻找魂。从过去的成都可以说是一个舒适的成都、安逸的成都,有美食的成都,爱打麻将的成都,舒适的大家都懒得去拼命赚钱,没有太大的冲动的城市,那是过去成都给我留下的记忆,也是人们公认的集体机遇。


过去说“少不入川”,满眼的都是川妹子,漂亮的不得了,她们很漂亮,很美,很有吸引力。所以,少不入川是说,你不要一到这安乐窝里就沉迷了,青年不要沉迷在这种舒适之中。

这是过去的成都,而且这个过去的成都也给了我们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全国的旅游标杆宽巷子和窄巷子,无数人来这里感受、视察、调研、学习。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大家进去喝茶,吃点心或来一碗担担面、尝尝成都的小吃。很多人来了以后都不想走了,都被成都抓住了胃。


但是这些能不能代表成都呢,只能代表了成都一部分。我想说的是过去的安逸是成都给全国人民总体印象,过去的总的感觉和风格。


而今天的成都则代表了开放之后经过非常大的变化,是一个雄起的成都,有当年台儿庄那种历史关头充满血性,刚强勇毅的成都。这种情况下,成都又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换代,成都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成都开始升级换代了,跨越了,走向高质量发展了。在这个阶段,他们提出了新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加上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它跨界了,升高了,完成了高质量的新时代新成都的突破。


这样的突破在我看来,带来的变革是什么,是在新的时期,原有的安逸的品格以升级的方式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叫做“再安逸”,这个再安逸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群众产生了更高的需求,更高的艺术的、文化的精神的需求,这个需求满足的就是艺术的、美学的、时尚的,尤其是今天看到的突破边缘这些东西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李楠:现代艺术家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艺术家如何进入到文创产业。可喜的是,现代艺术仍然处在高冷的状态,没有真正的解决好与当代社会及其人群的关系。高冷的状态和我们城市发展过程中怎么样衔接起来,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导致了艺术的这些地方,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历史,依然是高冷的,所以出现的是严重的脱节,我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是非常想看到如何从高冷的艺术状态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进入到一个城市里面,这个是文创产业应该做的。靠建筑和规划设计是永远做不到的,只有你们艺术家能做到,而这个我觉得全球感受下来依然是一个挑战。不像建筑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走进生活了,高冷的艺术非常重要,但是依然没有走向生活,跟城市的进程没有联系起来,就导致千城一面。


我也希望以后的艺术馆做一些教育方面的工作,除了艺术家做高冷的东西之外应该考虑怎么样和城市化的进程结合,可能是精神层面设计理念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做一个雕塑,人家是看不懂的,看不懂就觉得高冷,觉得艺术离我很遥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也可以说是很大的空间。


温润如水:艺术教育的使命


金元浦:说到教育,许燎源一直在这里做免费的艺术教育。他办班教学生,又说艺术是不能教的。我想起朱熹在书院里面讲学时,很多学生来自各个地方,学过很多其他的东西,到这里来带了很多自身的东西。朱熹面对这些前来学习的求道者,说:把你以前的那些思路和想法,要打迭得光荡荡的,你到我这里来学习,之前的东西要清场,要来这里接受更对的学问。许燎源向安踏的路数启发学生。


许老师还做展览:教“无感说”,物自体,物本身,很有意思,我们要尊重物自身,物自身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物,物后面才是人,在这里,物感的关键在于物本身如何自己说话,物自己也在表达,看你能不能看得懂。


所以,学员们在这里,首先要做的是建立新的边界或者为突破边界做出新的努力,接受新的视野:你愿意不愿意走向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你可能愿意,但是如何保证你的创意产品能够具有自身精神属性?具有更高层次的、富于灵感火花的新创造。把深厚文化传统的非遗等文创的衍生品做下去。


程磊:今天来的大多数嘉宾和朋友都是艺术行业的,我讲一点我比较擅长的东西。本身我在加拿大大学的国际关系处工作,这是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就是这个联合国世界旅游优秀目的地这个组织,我也是第三次来成都了,我第一次来成都是成都市举办的国际市长论坛,成都市邀请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城市长,我是作为蒙特利尔城市代表参加的。第二次是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球会员大会在成都举行,因为我是这个优秀旅游目的地组织的副主席,就来了。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想谈谈,艺术我可能不擅长,但是今天我们说的是文化,国际交流当中有两点,文化和国际交流之间的关系,大家可能更多的是从事文化艺术的工作,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成都市政府举办这么一个世界文化名城的论坛,文化名城论坛代表了什么,代表的是成都市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论坛去和整个世界做一个交流,去寻找成都在国际上,在世界上的定位。


今天上午我和参会的几位外国嘉宾做了交流,很多人谈到中国的时候,他们会说知道北京、知道上海,但是成都在哪?恰好我在回来之前,我去免税店购物的时候,有个人问我,你要去成都,成都在哪,恰恰他的疑问回答了今天成都市举办这个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的很重要的目的或者动机,就是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让成都和世界对接,这是我认为作为各位同学或者从事文化行业的人员大家应该思考的东西。


通过文化的交流,我们在与对外的交流上有什么障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但是现在语言障碍已经不是障碍了,语言障碍的背后就是文化的障碍,文化的冲突。


各位在做文化领域的时候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我们通过文化的交流更好的推广成都,去让世界了解成都,去接受成都,昨天我自己去了金沙博物馆,我看到了公元前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我想发展到今天,金教授刚才说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为什么改成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因为很多人开玩笑说成都是来了就走不掉的城市,因为地震。我想这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这些都是文化的范畴,大家不仅仅是要放在一个艺术只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组成来看,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对文化的发展来让成都更好的融入到世界当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成都,这是我讲的一个观点。


金元浦:今天英国创意产业之父,我的老朋友霍金斯也来了,我和他是老朋友了。我们谈了很多年,他说中国能让艺术进入人民的生活中吗,他说非常难。我说可能的,过去他在想我们的艺术品会有人买回家放到家里么,这是一个疑问。因为他认为欧洲的发展,哪怕你在巴黎的街上多少的艺术家天天在那画,摆摊,摆摊的前提是有人把它买回家。在中国呢,会不会有人买回家,把原作买回家?这是他想问我的一个问题,我说在那个时代就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进入小康社会,也进入这样一个新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艺术的、美学的、心理的、精神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时刻,买原作这是有可能的。


而下一步会有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一代一代青年逐步地提高成都市民的艺术素质或者诗人素质,这个素质会有很大的提高。


今天我们在这里看许燎源还有两位艺术家的雕塑和绘画,我觉得我看到:成都人有了新的追求,一个时尚的成都,一个艺术和美学的成都;以及现在我们看到的艺术与物之间,实用之间的边界中看到的新的艺术的突破,成都是宽容的,是鼓励创新创意创造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许燎源 成都、四川是生活家的摇篮,因为这里是道家的发源地,他们的生活观,他们的世界观,深深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逍遥自在,淡定随意,并且有胸怀。


金教授还说成都除了安逸之外,也是一个随性的成都,所有的人来了成都就变成成都人,他们深深的融入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这一点是成都的文化本底,锦绣天府,大山峻岭,世界的人文、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遍布在四川省,旅游大省,风景大省,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程磊:成都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创意联盟城市的成员单位,但是每个城市是不同的含义的)。


成都是世界的奇葩,钞票的发明,几千年没有改名字的城市就是成都,成都这个城市可以把文化埋在土里,来成都埋下一个种子就等待着春天开花的。


成都曾经是中国诗人的首都,养活了很多的当代的诗人,艺术家你把他放在这里就可以成长。上次我们说成都的很多文化是在闲适中慢慢的滋养出来的,北京和上海的压力那么大,成都是有一点钱就可以活下来了,成都的川菜创新力又很强,服务也是很好的。


到大海逐浪,让成都融入世界


金元浦:关于世界文化名城,我参与了整个中国的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世界城市讨论过程,首先是上海,其次是北京,第三是深圳,第四是广州,他们走向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的过程中都做了相当多工作。


当年深圳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成都就是因为看到很多在深圳发生的重要的经历。深圳名气在中国国内这么响亮,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深圳。怎么办,深圳通过各种展览、传播城市的平拍和形象,书记和市长还亲自带领人员从欧洲走到美国,现在深圳已经博得大名,世界知道了深圳。深圳很多成果超越了北上广,也超过了香港,在整体的GDP上超过了香港。


第五个城市是杭州,杭州和成都差了一个月,杭州先提出来建设世界级城市。成都走向世界是水到渠成的,刚才几场的专家学者热情洋溢的发言,把艺术看成是一种信仰。物感的核心是人的年都可以贯穿在这个里面。当下的城市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要把城市当做一个富于魅力的艺术品来雕琢。


西方人讲了很多年,花园文化、花园城市,习总书记来到成都,从中国特色的角度出发,要求成都建成公园城市,建成人人都可以享有的公园城市。这个理念里面没有选用花园城市,选用了公园城市,强调了其中的公共性,这是我们建设成都作为世界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内涵。


我们知道,成都有2300年的建城史,北京只有近1000年的建都史,成都是所有城市中没有移动的城市,古代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道家文化的积淀也非常深厚。建设这么一个世界文化名城应该是非常契合实际的。


在此之前我说过我们有188所城市在2008年前后提出了要办国际化的大都市。补充程先生所说的,我作为国家文化部的顾问,参加一个十三五到十四五的专家组,实际上文化和旅游以前做过探讨,做文化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做旅游加文化就很容易了。魏小安谈了一个理念,他说文化与旅游隔着千重山,一个是更高精神的,一个是较低实践的。我提出与他不同的想法,文化和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你想让文化自己做成一个产业形态是非常难的,如果旅游做好了,有人流、有路线,把文化加上去就变成了文化+旅游,这是水到渠成的。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部的部长特别提到“能融就融”,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和科技的关系,文化和其他领域的关系都是能融即融,我们把它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这个理念还是有一定的思考度的,最近他们又有两个文件出现,第一个文件是《文化产业促进法》,我也做了补充并提出了一些看法:《文化产业促进法》作为法律建设还有什么不足,跨界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进行,如果把广电什么的都加进去这更好了,但是我们有条块分割的历史传统,这样做是非常难的。


另外一个文件,过去强调了文化和旅游,文化自身,包括非遗,包括公共建设等等,但是是不是忽略了数字化的发展的问题,数字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结合的问题,所以发了文件,让大家修订以前的内容,同时提出来文化和科技,尤其是跟数字化科技有密切的关系,希望大家看看科技部发的文件。


我说的这些大家看看也是有益的,总体来说能融即融,跨界的发展方向是我们需要的。这些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关键,了解了就会找到我们更合适的位置。


许燎源:成都不仅仅有美食,包括生活方式  ,上次王健林批评成都企业家打麻将,其实往往在空灵的过程中艺术会显现,麻将该打就打,火锅该吃就吃,不要界定人怎么样生活,他们是自然的,生命是流动的状态,是活性的,我们不能教条这个东西,生命是流动的,我们不能规定他。

各位学者给成都带来了很多很多很好的想法,希望你们多来成都做客,现在很多会议都放在成都开,包括国家的会议,包括世界的会议。我说设计也好,艺术也好,最大的哲学是来自于整个生命状态,内在的爱是所有创造力的哲学,没有这个都是冷冰冰的,好的设计是有生命感的设计,让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融入,彼此照耀,彼此拥抱的状态。


今后的工业设计、艺术创作设计也好,没有边界创造力的涌现,其他的所有创造都应该还原给生活,这是我们最新的主张。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吴应鸿:我跟许老师是邻居,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趋同,我是天府国际机场的文化艺术总顾问,未来我们想在成都这座伟大的城市里面,穿越了4700年的文化,城市的历史2300年,许老师作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毋庸置疑的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艺术的想象。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艺术就失去了形态,但是城市光有艺术是不够的,当我们把艺术做成信仰,所有的物质的基础的东西是可以不关心了,更关心的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信仰和创作,和美好的,有力量的基因。


基于此,跟许老师交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这个伟大的城市创造不愧于历史给我们的机会,每个作品出去一定是我们的精华,代表了我们对世界,对时间,对生命的尊敬,因为生命值得尊敬,我们的信仰值得尊敬。    


许燎源:再次感谢几位教授,大家都是为这个城市创新出谋划策,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这是一个感性的时代,感性智慧到来的时代。今天的沙龙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
Report
|
2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