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E产品体验日记丨16期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UX设计师/4年前/1555浏览
UI/UE产品体验日记丨16期Recommanded by editor
杜昭

Hello大家好,我是杜昭

2020年挑战100个产品案例解读

今天分享71-75个案例


71:淘宝订单的【修改地址】功能


今天的内容由甜甜圈同学投稿,给大家带来的是淘宝订单页面待发货状态的【修改地址】案例:



最近淘宝99节在购物时,为了凑购淘宝的满减购物津贴,会成批量的下单,但批量下单的收货地址是不一样的,怎么办?怎么办?我之前遇到这种情况,会先下单然后再挨个找淘宝客服修改收货地址或者申请退款重新购买。


对于用户来讲,加长了用户的行为路径,降低了用户购物的的操作效率,遗漏修改地址的错误概率也会随之增加;在情感上给用户带来负面情绪,消耗用户的内在能量,容易造成转化后的流失;


对于淘宝商家,容易造成用户退货后不再购入,成交量下降;也增加了客服的工作量;


“修改地址”功能的出现,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用户和商家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但只能在待发货状态下进行修改地址,商品发货后修改地址需要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淘宝的运营活动频率越来越高,修改地址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72:网易云音乐一起听歌吗?


今天的内容由甜甜圈同学投稿,给大家带来的是网易云音乐”一起听歌“的案例:



作者在体验网易云音乐“一起听”功能时,回忆起几年前与同桌午休时一起听歌的画面,当时耳机线太短需要两人离的很近,亲密依偎在一起。


“一起听”功能针对的目标群体是熟人社交,如异地恋的情侣、分隔在两地的闺蜜朋友发小...。它的邀请渠道有两种,一是网易云音乐产品内互相关注的好友,另一种是通过外链方式邀请自己的微信、qq好友。


音乐是最能传达情绪的,是心灵相通的,“一起听”功能是通过情感投射的方式,还原当时所处的场景,两人头像贴的非常近,一人带一个耳机,营造了轻松亲密的画面,勾起用户回忆调动用户情绪;当我们工作生活压力大时,来“一起听”和老朋友听音乐聊聊天,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从使用频率来看,“一起听歌”的频率相对较少,但是作者认为“一起听”功能在网易云音乐现阶段属于魅力功能,很好的调动了用户情感,是打动人心的设计;




73:易车APP减少页面跳出的案例


给大家带来的是易车APP填写车辆信息时减少页面跳出的案例:


易车APP“我的”模块点击“添加爱车”,进入填写车辆信息页面,有两种添加方式,一是扫描行驶证自动填写,另一种是手动填写。我们这次分析的是手动填写的设计,手动填写的品牌车型、车牌号码是两个必填项,发动机号与车架号码是选填项,如下图:



易车产品【必填项】默认展示在页面中,用户触发车牌号输入时,自动展开【选填项】的内容,自行选择是否需要填写。


作者比较认可易车产品的信息处理方式,默认页面只显示必填信息,减少了多余的繁杂信息,强化对用户最有用的信息,增强有效信息的传达,帮助用户在轻松的场景中完成添加爱车的任务;相反如果页面中繁杂信息过多,会增加用户的的焦虑感,任务易失败,页面的跳出率升高;


我们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也需要注意,针对繁杂的表单信息进行分组归类,对用户有用的信息放在最前面,营造轻松完成任务流程的环境。轻松、有效的信息结构提升任务成功率、缩短用户接受有效信息的时间;




74:从一个细节看微信的坚持和尝试


给大家带来的是微信中的一个案例。场景如下:


最近作者看到了一份数据,说在2018年的时候,腾讯系的所有产品。能够占到所有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的41%左右,但是这个数据到了现在只剩下了39%。相反的字节跳动系列的产品。他的占据时间比例则有了提升。


我们都知道,字节跳动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它的推荐算法。这个算法能够识别到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呢,再把这类的内容推荐给这个用户。所以用户就不知不觉的在产品中停留了非常多的时间。这也是现在大家都说抖音头条是杀死时间,最强大的产品的原因。


相反的,微信里很少有基于算法的内容分发。基本上全都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比如你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儿,或者是你的朋友把什么内容转发给你,而不会出现你掌控不了的内容。只有你们互相添加好友儿了,那么才能够看到对方的动态这些内容。


比如大家现在能够看到。我写的这篇公众号。其实就是因为你订阅了这个公众号儿,或者我在转发的时候被你看到了,而不会出现一个陌生的。公众号出现在你的列表里。


但是微信在最近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发现页面的看一看频道里面就有一个标签儿叫做精选,这里面的内容就是基于算法进行推荐的,而不是基于社交关系。如下图: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我们进入看一看频道时,默认的还是朋友在看,而不是精选。朋友在看呢,它的原理还是和以前的基于人际关系的内容分发一样,只有你的朋友点击了在看你才能知道。而精选类的内容呢,则需要用户去手动切换才能看到。


作者曾经在2019年的微信大会上听过张小龙的演讲,他说,为什么微信的启动页从来没有放广告?原因是他觉得微信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在拜访朋友时,不可能朋友的脸上贴了一条广告,把广告撕掉之后呢,才能和朋友说话。


微信每天的启动次数,作者觉得肯定是超过百亿次的,那百亿次能够带来多少广告收入呢,每年几十亿应该是有的,面对这么多的收入。设计者依然没有完全为了商业目的进行设计。作者觉得这是最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经常说字节跳动发展的特别快。因为他的算法很牛。甚至最近闹得特别大的海外产品事件,有很多人说那些公司是为了字节跳动的算法。


但是和微信相比。作者觉得无论是头条还是抖音。都不是对手。虽然他们靠一些技术方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甚至抖音现在的日活用户超过了6亿,已经接近威胁到微信的地位。但从长期来看,用户需要的一定是善意的、能够掌控的产品。


作者在三四年前也是今日头条的忠实用户。今日头条在早期的时候,它的内容质量还是不错的,里面的新闻也都比较有价值,但是当他爆发式增长之后,里面内容质量简直差到了极致,各种标题党和灌水的文章,甚至是搬运抄袭的内容。都根本让人提不起兴趣去打开那个产品。


包括现在的抖音,可能我们每刷到两条普通的内容,就会在刷到一条直播卖货的内容。接着再刷到一条广告,这个频率其实已经对用户的体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抖音最开始的价值是里面有很多有趣好玩儿的,或者说是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但是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了卖货和广告的聚集地。现在作者用抖音也越来越少了,就是因为本身自己娱乐的时间就很少,还要分出一半儿来给各种广告和推销,实在是受不了。




75:可以为了活下去欺骗用户吗?


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不太光彩但非常有效的增加用户活跃度的方法。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用户活跃度是所有类型的产品都非常在意的一个指标。想要用户更加活跃。只依靠功能是比较难的,更多的需要依靠内容。内容就像快消品一样,可以让用户反复的消耗。并且高频的需要。新内容又能够促进用户再次进来。


这样一来,用户活跃度就提高了。而如果只依靠功能的话。则效果会比较差,比如说电子名片产品。用户只有在工作的时候。和别人交换名片的场景下,才需要用到这个功能。


所以它的使用频率会比较低。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些高频的功能,比如说微信的聊天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但这种类型的功能除了聊天,购物这两种行为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了。所以对于微信和淘宝来说,他们在看用户活跃度时看的是日活。而其他比较知名的产品,像滴滴美团,他们看的都是周活。或者月活。指标是不一样的。


内容型产品里面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往往就会使用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比如说抖音和知乎,这两个用户量非常大的内容型产品。他们往往就会用一些机器人来引导用户的活跃度和话题的参与度。


在知乎里,有的时候会看到一种问题,他没有什么详细的描述,也没有背景信息,就是一句话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少数情况下。就是由系统自动发布的来引导用户进行回答和参与,用户回答之后就为这个产品创造了更多内容,这些内容呢,就能够被其他用户消费。


抖音也有类似的做法。我们在发布一条视频时。如果用户是第一次发布,那么抖音为了刺激和引导用户去创造更多的内容,即使你的内容质量很差,也会产生一些系统给予的回复,让你觉得有人在关注你的创作。这样用户继续发布内容的概率就提高了。这些内容就能够被其他用户消费。


作者在刚刚毕业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产品,它的做法远远比以上说过的两种情况更加猖狂。那是一个类似发布任务。和完成任务。就能得到一些报酬的产品,当时作者是给别人做画一些原型图。那个产品其实用户量很少,但是每隔几分钟系统就会自动发送一些消息说:有人和你打了招呼,希望你尽快回复。就促使用户每天多次的去打开他们的产品。


当然,你在进行回复之后,他们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时间长了之后呢,我也发现了他的骗人的手段。就不再使用了。像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交友型的产品。会用这种方法来去欺骗一些认知能力比较低的用户。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气人,但不得不说确实是有效的。具体要不要使用,还要看决策者的想法。


12
阅读原文
|
Report
|
13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