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

带你了解G端产品的设计方法

北京/UI设计师/2年前/260浏览
带你了解G端产品的设计方法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产品设计和C端、B端有哪些区别?用户的特征是什么?设计策略与原则有哪些?本文总结了G端产品的设计方法。

什么是G端产品?

G端(Government)产品,是为国有性质的企业服务,根据国家政策、各部门职责梳理业务线,形成完整产业链,帮助监督管理下属机构的重任。

C端和G端的差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部分产品都是C端(Consume)产品,为消费者、个人用户设计,直接为普通用户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个人需求。如QQ音乐、抖音、12306、微信等。

G端的概念接触的较少,由于政府类企业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我们普通人很少了解到他们的业务内容、工作场景、用户诉求,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初步了解C端与G端产品的差异:

G端用户特征

客户非用户

这点跟B端产品类似。都是专项部门负责软件购买,G端单位通常会在单位内部设立一个信息科,专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功能的统筹建设。购买的客户更关心领导视角的产品价值,对使用体验上的关注度相对较低。G端的购买的客户与实际用户可能之间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真实用户难触达

购买后,负责软件需求对接工作的是分管领导或信息科,我们很难接触到实际使用的用户,了解到他们的使用场景。这让业务场景调研,产品设计有一定困难。

不知道需求,需要摸索需求

G端产品需求大多根据国家政策,各部门职责,梳理业务线,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探索中完成需求的摸索。这类需求的建立可能来源于某一项政策,需要根据解读探索根本需求,在不断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寻找最佳途径,将工作内容细化,将需求进行拆解,为每一个拆解后的流程制作一个专属解决方案,从而形成或通用或定制化产品。

竞品难获取

虽然B端产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G端可以说是难上加难。B端往往在竞品网站上能找到一些信息,或者试用版,但是在G端,却很难找到,这跟G端的定制化程度高有比较大的关系,且政府应用的封闭性,增加了获取难度。

根据以上特征,我们总结出了G端用户的心理需求模型,越往上需求优先级别越高。

数据安全类客户端的设计策略与原则

随着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安全类产品也逐渐升级为G端的主要产品类型,它的范围包括信息监管、网络监管、设备管控、业务流程管理、数据查杀、防护等方面。他的主要操作都设置在后台管理系统,那么前台的客户端发挥哪些作用呢?

通过对业务及用户特征的分析,从用户的核心诉求出发,我们制定了以下三个客户端的设计原则:

合规

G端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政策,这就要求产品首先要做到功能上满足合规要求,合规是从管理者视角做的要求,更多的是监督用户,这让用户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如何满足合规诉求又能让用户欣然接受呢?这就是我们设计的机会点。

  • 转变用户的使用心态,从下载的初始化到日常使用,我们通过文案描述、操作引导等方式让用户感知到软件在帮助用户避免犯错。
  • 操作过程重点体现在核心场景,清晰业务的流转关系,减少页面频繁切换带来的割裂感。
  • 数据通过交互的串联,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关联跳转,也可以层层下钻,但要注意层级不易过深,防止用户使用过程中迷失位置。

稳定

虽然G端的业务伴随政策更新而变化,但产品面对不同单位客户时仍需定时化开发需求,这就要求产品的信息框架要扩展性强、能适应细节功能的增减。

策略配置、日志查看等通用的功能集中在统一的功能模块操作,减少模块间的跳转,业务模块内可根据场景设置操作入口,满足特殊场景要求的同时增加通用功能的复用率。

安全

  • 视觉文案体现安全

人们通过五感接触到物理世界提供的信息,视觉是五感(视、听、触、嗅、味)中最先触达产品的部分,产品的“视觉印象”很容易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判断,有时对产品起决定性因素,安全类产品视觉要全面传达安全可信赖的,体现产品核心观念。

  • 风险操作需确认

无论是系统杀毒还是常规操作,对于危险数据的处理都是很谨慎的,操作前系统需告知用户风险,操作后需让用户了解本次操作的影响范围,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让用户判断是否处理数据。处理后系统要及时反馈操作结构,并告知处理后后系统的情况,让信息完整。

设计方法总结

  • 分析阶段清晰产品定位,通过核心功能拆解出场景、用户的核心诉求;
  • 搭建产品的信息框架,满足场景流转及功能扩展;
  • 交互细节设计时,灵活使用微交互,提升产品的情感化;
  • 视觉精准传递产品定位,视觉效果配合微交互动效,重要节点突出功能、提示。
7
阅读原文
|
Report
|
7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