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转型策划后,我过得怎么样?
Guangzhou/Artist/183 days ago /1384浏览
版权
从设计转型策划后,我过得怎么样?

真快啊!2024又过去了,这一年大家过得还好吗?
我曾经立下豪言,每年都要写一篇年终总结,记录过去整年发生的点点滴滴,并且坚持写10年,今年是第三年。
酝酿了很久,想写一段非常有文采的开头,但怎么写都不得劲,还是实在一点好。
今年我刚好满了30岁,妥妥大叔一枚了,人也变得现实许多。这一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更多是像个农民一样,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事业。
不过细想,今年也我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选择——转行创业。这过程中发生了不少事情,想来挺有意思的,就写出来给各位乐呵乐呵吧。
我的2024年,得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年和下半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上半年“隐居深山”
时间回到2023年底,彼时我刚从广告公司辞职,决定放弃设计转型干策划。过完年以后,我就正式踏上了这条转型之路。
一开始,我只是空有理想而已,具体往哪转?怎么才算开始?要做些什么事?我都一概不知。于是我先决定“隐居”半年,利用这段时间去好好想想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 整理知识框架
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过去那么多年学习的所有关于营销的知识碎片,全部整理归纳,最好形成一个体系。
还在干设计的时候,我就刻意去看了很多营销书,学了很多营销课,做了很多知识笔记。但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很碎,想要干好策划,知识就必须成体系,否则思考问题时太过片面,容易出事。
这件事情我大概花了3个月去整理,得到了三份PPT:《品牌营销矩阵1.0-165P》《广告文案写作方法-253P》《戏剧性冲突创意法-85P》。

现在回头来看,只有《广告文案写作方法》是比较完善的,另外两份都还是半成品。但是不要紧,在最开始寻找方向的时候,这个动作帮了我很大忙,它让我知道自己的“内功”还有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经过整理之后,才能发现问题,我才能针对性地学习。
一整年过去,我对“营销”的理解,早已不再像最初那么肤浅,知识体系框架基本完善。也许下一年,《品牌营销矩阵2.0》就要大更新了,亦或者可能是一本书。
★ 遇到一个生存难题
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摸摸口袋,4个月没上班,早已干瘪了。
没粮支撑,别说转型了,活下去都成困难,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上班是铁定不会去的,讨厌做牛马的日子。
当时有一个非常残酷的难题摆在我面前:我到底靠什么方式挣钱呢?
首先,我当时是铁了心不做设计了,要转行就转个彻底,跟设计彻底断绝关系,不留后路。但靠我那半吊子的策划水平挣钱?别逗了,别说人家客户会信不信,我自己都不信。
那会有一个朋友花3000请我设计一个包装,我硬是不接,百般推辞。3000,要是委屈一下自己,就能挣到2个月房租费,但就是不干,我真是个倔脾气。
有时候人被逼到绝境,上帝还是会“照顾”一下,我之前在某个私域社区注册了个会员,写了个人资料,其中有一条为“可写品牌广告软文”,没想到真有一个客户找了过来。


这我可来劲了,吭哧吭哧写了2个周,挣了几百块,别提多开心了。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是个傻子,3000的包装不挣,去挣几百的文章?
诶~这我可得跟您好生battle一下!
第一,当时这个客户是一家代运营机构,我帮他写好这篇广告软文,要是人家认可我的能力,那后面关于一些策划的私活是否也有可能找我呢?那我这个转型之路岂不就更近一步啦?
第二,包装虽然有3000块,但从设计到定稿,起码需要一个月,中间反反复复修改,只会空耗我的心力而已,怎么算都亏,这也是我讨厌设计的根本原因。但是写文章,修改起来可太省事了,不就敲几个键盘嘛,哪怕客户叫我重写,我花2天就搞定了。那篇软文我也就写了前前后后写了5天,中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等客户回复,劳动成本太低太低。等待期间,我还可以继续干其他事。
第三,我本来就想做策划,写广告软文,本就是营销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因此它跟我的目的高度契合,写得过程中,也是对我学习成果的检验。
怎么算,这几百都比那3000挣得划算、赚得开心。所以有时候,不是钱的“数字多”,就代表是“钱多”,有些东西是“数字”赚不来的。
★ 决定做自媒体IP
那篇软文过后,我意犹未尽,意识到了写作的力量,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做好公众号。
当时的最初想法是,做好公众号,用内容吸引甲方爸爸,靠粉丝量做个人背书。
我连续写了一个多月后,阅读量一直跑不上去,给我整Emo了,是我写得不够好吗?怎么没人看呢?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很焦虑,很无语。
然后我坐在电脑桌面前发呆,思考这事还能怎么办呢?
突然间想起我曾经看到过一则短视频,内容讲的是“如何寻找你的天赋”,做任何事情要围绕你的天赋,以及你擅长的领域,才会事半功倍。
视频里讲了一个如何寻找自己天赋的办法,我按照那个方式,写了20多条我能干的事。

最后按视频说的,融合、剔除,只能剩下一个,惊奇地发现,我的天赋就是——
写作
。
因为我很喜欢思考,一思考我就会转化成文字,然后我就爱到处分享,收集了一堆意见后又能激发我新的思考,这不就形成自我闭环了吗?
所以我必须要坚持写下去,坚定不移地写下去。我相信有才华的人一定能够被看见,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文字”才华,毕竟我从小到大,作文都是高分,又是文科生背景,逻辑和分析能力也很突出。
接着,我又分析自己公众号为什么跑不起来的原因:
一是因为时间太短了,内容没有形成个人标签,没有被算法选进“流量池”;二是粉丝基础太少,基础阅读量太低,官方推荐默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三是确实写得不够好,不够深度,也不够吸引人。
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三个原因,我逐个拆解。第一点和第三点,急不来,只能靠时间去积累,保持更新,保持写作,总会爆发,总能写好;倒是第二点给了我新的启发,粉丝基础不够,我就在想,我的粉丝到底在哪里呢?
没错,答案就是“你们”,你们在站酷。
我本来就是个设计师,虽然我心里不想干设计,但那么多年的设计积累,不就白白浪费啦?所以我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决策,我要重点更新站酷,先在站酷拿到成绩,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搞出点名气,然后用站酷的流量,激活我公众号的流量,同时公众号的流量又回过来反哺站酷,两头吃!
因此,我花了2个月时间,重点打磨站酷内容,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我拿到了很多个首页推荐。

我将自己的一切经验归纳成以下几点,如果大家觉得有用,欢迎参考:
①
问题挖得足够深、把事情讲透彻;
②
阐述的观点新颖、角度比较前沿;
③
非常具有实用性、有经验可借鉴;
④
文章结构清晰、字数简洁易读;
⑤
最重要是逻辑表述要清楚。
★ 职业的关键转折
我就按这个节奏写了个把月,忽然有天一时兴起,要不拆解一下小马宋前辈公司的案例吧?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小马宋前辈的东西,他们的每个案例我都研究过,他的书我都买过,他的文章和视频我也大多都看过。
自己的存货总归是有限的,写啥不是写,并且光看人家的东西始终浮于表面,不如用第三者的视角,去拆解一下人家大佬的团队是怎么做案子的,变现地相当于自己也跟着做了一遍。
然后我花了几天,拆解了一篇小马宋“爸爸糖”的案例文章后,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它不仅转了,还转冒烟了。
之前我写的文章,一直得不到公众号的官方推荐,这次给我推了!到现在都不知道我那会到底踩中什么关键词。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让我粉丝嘎嘎涨,绝大部分都是策划领域的同行,甚至有一些企业家与创业者也陆续关注我。


就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上帝又给我带来一个奇妙缘分,就是我现在的合伙人“善犀”。
善犀也是刷到我写得这篇文章后,给我留言,想认识一下,加上微信后,我们约了线下面基。这一次见面,我们聊了3个多小时,为我打开了新世界。

善犀是一个创业者,正在做着一家品牌咨询公司,拿到过成绩。他有自己的方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还有丰富的资源。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我缺的就是这些东西。
他当时想拉我入伙,帮助他做内容、做流量,而我恰好就在尝试做这件事。他说,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年轻的创业者抱团成功率更高。
我当时心里可是很心动,这白捡的便宜咋可能不接呢,是吧,哈哈哈!不过我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回去仔细想了想,我到底能帮他做些什么事?我能给人家创造什么价值?毕竟人家好意拉我一把,我总不能拖人后腿吧。
两天后,我决定入伙,以“策略合伙人”身份正式加入知鱼品牌,然后拿着他的东西随便造,一边学习一边造。

我有个天赋,要是看某个人很不顺眼,我就一辈子不会跟他有来往,但是看善犀的第一眼,我就觉得他有东西,人很实在,肯定是一个跟我臭味相投的人,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于是在我这条转型之路上,就多了一个兄弟带路,还是主动让我“攀高枝”的兄弟!
善犀常跟我讲,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创业者,唯一崛起的机会就是做好自媒体。我和他的相识,就是因为我做了自媒体,我也劝各位有志之士尽快做自己的自媒体,没准你的“兄弟”就在一个旮旯等着你。
二、下半年“出门打江山”
善犀的加码,可谓让我如虎添翼,他带着我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是帮我补全了原本那些我不懂的知识板块。在品牌战略这个小领域,他太全能了,无所不懂,很难想象,他只比我大三岁。
★ 做了第一个战略全案项目
刚认识他一个多星期,就邀请我做了一个战略全案项目,一个卖桧木的板材商。
我们从0~1搭建一个品牌的战略体系,这个案子不久之后会发布,大家也可以小期待一下。

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前期的“战略3C调研”,挖掘和提炼信息量,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是我自己做案子,这板块的工作我一定会亲自去做,绝不放心交给别人。
但是善犀敢交给我,他甚至都不知道我会不会做调研,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这是一个绝佳的实践机会,可比我闷家里写人家的案例更有利于进步。
后来我也没有辜负善犀的期待,给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他还对我说了一句话:兄弟,我觉得你屈才了,你太适合干这行了!(夸,多夸,接着夸,使劲夸,鄙人爱听!哈哈哈~)
接着在这个案子中,我又陆续参与了思考品牌名、广告语、产品名,还写了一堆营销文案(上半年整理的《广告文案写作方法》在这里起作用了)。

总之,这个项目让我把这个品牌全案流程跑了个遍,做了很多很多事情,比以往那些小打小闹的详情策划更完善的流程。要不是善犀带队,我不知道要花多久时间打转,才能接触到这类型案子。

很有意思是,我跟他的合作,非常顺利,完全不像刚认识的人,反而像是久经沙场的战友,配合很是默契,或许这就是价值观同频的缘故吧。
★ 上台第一次做讲师
时间又过了一个月,那天我正在星巴克写公司的案例文章,约善犀聊思路的时候,他跟我讲了个事,说杭州有一个活动,想邀请我们去讲课,全场需要4小时,他希望我能帮他上台顶一段时间。
是的,您没听错,他要我上台,我可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事,提案我做过不少,但是上台演讲还真没经验。但是,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这活我接了,他那时候回老家处理了一些事情,不在广州,我们约在上海见面。
当时离演讲时间还有一个多星期,时间紧任务重,扛起行囊,我就直飞上海。我们反复沟通很多次后,我负责讲一个公司的案例“TKK运动水杯”。这个案例我在自己的号上发过全过程,相对熟悉,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待在上海的那几天,我反复练习演讲,每天晚上都拉着我的朋友演讲,他们的耳朵被我折磨得可惨了,还写了逐字稿背诵。
终于到了上台的当天,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在一句“大家好,我是叮叮,知鱼品牌的合伙人,由于善犀不够持久,接下来的案例由我来讲解......”的开场白之后,终于顺利地完成任务。


这件事情之后,我胆子大了不少,也开始敢张口“说话”了。不过当时有学员咨询我“产品该怎么做”的时候,我没有回答得很好,掉了点价,不过善犀劝我说,来日方长,慢慢练。
几个月过去,现在的我不用打文字稿,也能直接开口讲了,除了案例,公司的方法论和模型我也是张口就来,熟能生巧便是如此。
★ 接了第一个自己全权做策划的项目
又是一个月之后的某天,字魂字库公司的商务找到我,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做一个品牌手册,我当时以为是纯设计排版的活,想拒绝来着,我问善犀咱们接不接,他干脆道,接!
那我就接了,第二天客户打电话给我聊需求的时候,我才了解,他们需要的手册是一份“销售道具”,要有“卖货”的功能,因此需要策划和写文案,幸好我没有直接拒绝,不然就错过了。在进行了一次双方的高层会议之后,我们就直接开功。
客户要的也很急,因为之前他找了一家设计公司,把事办砸了,才重新找了我。
悄悄告诉大家,其实客户还在跟我们走合同的时候,我已经把策略和文案写完了,三天,每天就工作了四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睡懒觉。
等到跟客户正式提案的时候,策略想法和文案稿也是一次过,剩下一些小修小改文字而已。

但是在设计执行的时候,可把我累得够呛。一开始,我们想着是这么重要的案子,怎么着也得请一个厉害的设计外援来助力,结果......无法言语。只能说,专业的事还是请专业的人,多花点钱都行,需要排版就请专业的排版,需要logo就请专业的logo,需要VI就请专业的VI,这样能够少踩坑。
后来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我还是亲自动手做设计了。其实也不赖那位设计外援,客户要求太高,我卡在中间传递信息也有误差,我自己接手,直接面对客户的挑剔,还能减少各种沟通成本。
不过我的设计水平吧,只能凑合,我是合成玩得还行,排版勉强及格,客户也是相当嫌弃我的排版,反反复复改了十几稿吧,光是定色和选字体都整了很多版。改到后面我自己都想放弃了,好在他们非常欣赏我做的策略,客户也是很有素质,所以才一直耐心地给我们反馈,不然估计早发飙了。
国庆节我堂哥结婚,回到老家我都还在改这个设计,前前后后整整做了一个月,不多不少。客户估计也是看到我改得那么用心,积极配合他们去解决问题,不忍心折腾我了,爽快定稿、爽快付尾款。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客户啊,百年难遇那种。

所以各位终于知道我为啥死活要转行干策划了吧?策划三天干完活,还能偷懒睡觉。但是做设计,你放假回家都得抱着电脑改稿,我妈都看不下去了。
不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我没办法彻底抛弃设计的工作不干了。因为创业初期,人手有限,成本有限,没有人能够帮你,遇到问题只能自己上。许多不会做设计的老板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干瞪眼,好歹我还可以自己兜底。
要是我还在打工,这辈子是绝对不碰设计了;但现在我创业,我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因为要挣钱,要吃饭嘛。
有很多朋友都跟我吐槽说,真的不想做设计执行了!我劝他,不要抗拒这件事情,因为不管你做了设计总监,还是设计主管,你都必须会做执行,不然你没办法带人,更没办法兜底。
所以这个案子,让我跟设计和解了。能做的时候,还是要做,将来团队壮大,我还得仰仗它跟同事沟通,我可不想到时候被自己人在心里暗骂:“叮叮那傻...,根本不懂设计,还在这里瞎BB”......
★ 成了站酷特邀连载作者
其实这件事也是沾了善犀的光,那段时间我在运营公司的站酷号,发布了一篇案例文章,拿到首推以后,总编加了善犀的微信号,他们交流了一番,总编就邀请我们知鱼在站酷官号上发布内容。
善犀写了一本书叫《品牌建构》,一番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把这本书里的内容,连载到站酷官号上,这件事也交由我打理。
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我不在乎“连载作者”这个虚名,而是我在每次更新连载内容时的那份收获:
一来,相当于我把这本书重看一遍,对公司方法论的理解又加深一层;
二来,自己写的时候,也会对自己没有掌握和吃透的地方,查漏补缺。
目前《品牌建构》在“站酷策划”这个官号上连载至第八期,很荣幸每一篇都获得了首页推荐,感谢酷友们的喜爱。

这件事其实没什么难度,很多内容都是善犀已经写好的,但我不打算原封不动的照搬。所以我每一篇都会写一段开头和结尾,中间也会穿插一些自己的理解,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让内容更生动些。
★ 拿到站酷推荐设计师和年度创作者
我在前半年不是疯狂更新站酷号嘛,运气好拿了五六个首推。几个月后,总编发消息告诉我:“恭喜成为新晋站酷推荐设计师”。
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人还在外面陪我对象逛街,拉着她直接原地蹦起来。
设计师都知道这颗“黑钻”的分量,我盼了它八年,苍天不负,我终于把它收入囊中。

好事还不止这一件,到年底的时候,站酷小编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获得了“2024站酷年度创作者”荣誉奖,我还没来得及打开群,善犀比我还激动,叫我赶紧看群!
我嘞个豆,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黑钻我的确是垂涎了很久很久。但能拿到“年度创作者”这个奖,我是从来没想过,真是喜上加喜。
也是因为这个奖,我人生第一次去了北京,去了站酷现场领奖。


所以有时候啊,我们真的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很多你想要的东西,也许当下没有结果,但请先把种子撒下,默默耕耘,坚持灌溉,终有一天,时间会给你回报。
————
以上就是我在2024年发生的一些主要的事情,这一年没有做太多动作,很多时候都是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作。事情虽然不多,但是每件都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成长和感悟。
用三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
①做出坚决的转行决定;②做自媒体遇见创业的兄弟;③不断做事强化知识体系。
年底时也新换了个居住环境,屋里有两张桌子,这就是我的临时办公室了。创业初期,能省则省,最小成本生存,以后要是功臣名就,这张图我就可以拿出来吹牛了。

三、这一年遇到的难题
2024年,我的成长速度堪比过去两年的总和,很多人都觉得快到不可思议,叮当哥也担心我跑得太快,到时候站不住脚怎么办?
这件事件我经常都在思考,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过程中也发现确实有些困难在前面等着我们。
★ 项目不多,没挣钱
今年整个大环境真的很差,明显感觉到,老板们都在节省预算,不愿意花钱了,仿佛整个品牌咨询行业都没什么业务可做,可是头部大咖前辈们的咨询订单都排队到半年后了......
所以这个行业真的很难评,饿的饿死,撑得撑死。
2022年是知鱼的高光时刻,非常忙碌、非常充实。但从2024年初开始,订单逐渐变少,零丁来咨询的客户又觉得价格贵(对比同行与前辈,我们真的不贵),所以今年没有挣什么钱。
但我们不急,越是寒冬期,越要稳住自己、修炼自己。大环境不会一直差,咨询这个行业只会越来越有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场域”,挖掘和吸引自己同频的客户群。
华板说,他有些客户,看了他十多年的书,才去找他。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主动出击,一方面静待花开。
★ 曝光不高,不出名
金枪大叔说,现在是流媒体全民发声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名。
每个人为了出名都铆足了劲,但是我和善犀吧,两个人都太低调了,尤其是善犀,他的理论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合作过的企业老板都非常欣赏他,跟他成了要好的朋友。
但在整个行业里面,我们的声音太小了,说句有点装逼的话,我们能力不差,就是很低调。华与华能做的客户,我们都能做;华与华出品的东西,我们能做得更好。
可能各位觉得叮叮这家伙太能吹牛了,敢碰瓷华与华?首先我们非常尊敬前辈,所以我们时刻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经常研究他们的案子,如果不是把他们的书都快翻烂了,我们也不敢说这种话。
我理解,因为我们不出名,没有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案例和成绩,所以潜意识就给咱定了性,觉得我们不行。
做咨询,名气大很重要,名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出名就有免费的流量,有流量就不愁生意。
★ 太年轻,客户不信
如果你是一位老板,准备创业做门生意,倘若预算充足,你大概率会优先考虑找小马宋,不会先找我。
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小马宋此类的前辈,年纪比较大,年纪大意味着阅历丰富,靠谱。一个20多年的老前辈和一个10年的年轻人,80%人都会信任老前辈。
这就是我遇到的难题,我这张脸太年轻了,虽然我入行快10年,今年也30岁了,但是面相太嫩,人家看见的第一年问我是不是才25岁。
今年我跟着善犀去见了几个企业家,我自己也见了一些,他们对我的第一印象都是:叮叮很年轻哈。
按理说,人家夸我年轻,我应该开心,但对咨询师来讲,这问题可太严重了。客户看见你的第一眼,心里自动就把你的资历降低了5年,想想,谁敢把自己的生意盘子交给一个“愣头青”似得小伙子打理?
咨询这个行业,还是很看资历,资历就表现在你这张脸上。如果我说,我是搞自媒体的,客户会信;我说我是搞咨询的,客户不一定信,尤其是大老板。
所以要想办法“打扮”的我的面相,哪怕是装老,也要装得十分像,另外就是要出名,名气大,也是资历。
★ 实战不够,心里虚
说实在话,想做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我的实战经验的确不够,有时候免不了“纸上谈兵”。
有位站酷大佬评论我说,你下场做一点实际生意就知道了。这也说明当你没有实际的成绩时,空谈理论,哪怕再有道理,也难以服人。一切虚名,都不如实打实的成绩有说服力。
这点我承认,确实不够。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行咱们就干到自己行为止,没什么好遮掩的。
所以明年我给自己定了两个额外计划:
一是,找机会定期拜访企业家。去跟那些在市场中真枪实弹厮杀的一线老板学习,看看人家怎么做生意的,研究人家是怎么经营企业的,分析人家是怎么管理团队的......
二是,自己下场做产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设计一个产品出来,在市场上成功售卖,以此为根基,摸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头开始,跑完一个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
实干,实战!这是明年我要做的事情。
四、定下志向与展望
回头再看自己当初的决定:从设计转型到策划。经过一整年的磨砺,我的计划也是在不断地精进和改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定义为“策划”了。
因为我发现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哪个岗位,设计也好,策划也罢,或者是文案、运营、市场、销售、产品、研发等等,都只是整个公司价值链的一小环节,只是一个公司系统中的某个齿轮。
而我想做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坐在电脑面前,给甲方想两个创意和点子。我想做的事情是“品牌战略”,这是一个制定系统的职业。

有同行说,战略太虚了,一点都不实际。我想说,是您太肤浅了。战略不是虚,战略是虚与实的综合体。战略是本,战略是根,没有战略,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瞎转悠,对企业发展毫无意义。
我很难一两句话跟您解释清楚“战略”是什么,后面我会单独出一篇文章说明,你只需知道它真的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你自己未来的个人发展。
切记:凡是说战略不重要,说战略虚头巴脑的人,各位一定要远离他,他在毒害你的思想,毁坏你的前程,他是个坏人,是个目光短浅的人。
懂战略,不用学你就懂得怎么做策划;但若是只懂策划,却不一定懂战略。战略的根源就是直击企业的生意。
今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清自己,确定了自己未来50年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战略”。临近年底,我又更加聚焦了具体的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

我始终有一个直觉,在如今这种生产力过剩的时代,消费者早已不缺物质了,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欲望,以及一些更具体、更细分的功能。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爆发性增长,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迭代产品力,满足顾客更高的价值需求,或者出海,但国外市场也会有饱和的那天。
那还能剩下什么呢?只有经营。
没有一家企业只想挣点快钱,都是想长期发展,努力存活久一点,持续地挣钱。赚快钱的企业,都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因为他心里压根就没有装着消费者的利益,只有自己的私欲。
企业要想活得久,一靠战略规划,二靠持续经营。战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引导企业的长期经营。
所以,我研究“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品牌战略,未来自己做大公司时,也要懂得如何经营,这两个“词”实际上是一件事。
战略,是站得高、看得远;经营,是做得细、做得精。一大一小,整体与细节,相辅相成。
这便是我未来50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五、一点小建议
自从去年我发布了自己要转行的总结文章后,陆续有些朋友加我,找我咨询如何从“设计转型策划”的经验。
说实话,这条路太难走了,如果没有我这样的决心,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难以跨越的职业瓶颈,我强烈地建议大家不要轻易转型,能够长期做你最擅长的事,才是上上策。
非要说的话,最好是“循序渐进”。我的成长方式是断崖式跳跃,稍有不慎可能这辈子都翻不了身,所以我很感谢自己提前三年就开始布局。从我当年决定不干电商时,我就决定要转型策划了,去广告公司的那两年,只是为了有个过渡期,了解一些线下渠道的东西而已。时间一到,我才敢果断转型。
假如你现在还是设计师,那么你最好的方式是围绕自己擅长的本事,慢慢往“策划”这个位置靠。首先一定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策划这个工作是为了“卖好产品”,设计师是为了把产品价值信息展示得更好。
你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产品价值,什么是用户价值,以及如何洞察消费者需求。有了这些基本功以后,才能慢慢去学习策划的思维,也就是学习怎么传播价值,利用何种方式去传播价值。
同时,搭建知识体系非常重要,千万不要痴迷于“术”,而是要追求本。学好某一个流派的理论架构,就足够应付日常80%的策划工作,哪个流派都可以。
当你有了一些积累之后,一定要对外输出。无论你是写文章,还是拍视频,或是做直播,都行,一定要强迫自己输出。只有把东西对外说了,你才知道有哪些地方,是自己还不懂。
最好,找到一个“领路人”,前辈也好,兄弟也罢。他一定要比你厉害,他的知识一定要闭环。有个这样的人带你,会让你少走3年弯路,比如我很幸运地遇到善犀。
最后,实干!一定要做实事,不要口嗨,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见识,用成绩说话。
写在最后:
我每年的总结写得都是很长长长长长长长,能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都是人才,给我很大的认可了,给大伙抱个拳。
其实也想过直接写核心观点,简短一点就行了,但我想了想,还是写得啰嗦一些好,我希望的是能够地展现自己最真实、最完整的一年。
我做了哪些事,我踩了那些坑,好的坏的,有的没的,我都想写出来。它只是一种记叙文,不是什么博士论文,所以我不追求精辟,不追求逻辑,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个最真实的叮叮,才是我的本意。
有的人因为看了我的某段小故事,引发了共鸣,有了启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路;有人因为我的观点太另类,开启了另一种看事情的视角;有人因为我写得太辣鸡,想做得比我更好,必须打我脸,然后逼自己学习成长......都是一种收获。
我在写的时候,其实没有想那么多,一年就这么一次,一次说它个痛痛快快吧。的确很啰嗦,但这就是我。希望给您有些启发,我们明年再见。
总之,今年我过得还不错,2025咱们接着干!新年快乐~江湖再会!

56
Report
声明
28
Share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Log in
56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28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商品

品牌建构
外链商品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