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经典】剪花娘子—库淑兰的故事 / 乔晓光
一脚迈进库淑兰黄土坡上昏暗低洼的土窑洞,我被满窑的彩色剪纸震动了,窑里满墙的剪纸人物、生命树、鹿头花、大牡丹、五毒动...
■库淑兰
▍作者简介
乔晓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教学。从事油画、现代水墨、现代剪纸多媒材艺术创作及教学。20年来长期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现状。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中国民间剪纸教科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传承项目,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并获奖。2006年获“民间守望者”提名奖、同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生女子要巧的
石榴牡丹冒铰的
——《陕北民谣》
■库淑兰剪纸创作情景
一脚迈进库淑兰黄土坡上昏暗低洼的土窑洞,我被满窑的彩色剪纸震动了,窑里满墙的剪纸人物、生命树、鹿头花、大牡丹、五毒动物、太阳妹妹、月亮哥哥,艳丽的牡丹花枝上长出了大灯泡,灯泡里又生出了花儿的心,花丛中盘腿而坐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说:“这就是哦(我)”!她孩子般天真激动地为我们唱起自编的剪纸歌遥:“剪花娘子把言传…”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知流泪是为这纯朴感人的剪花娘子和她满墙的神奇创造,还是为我心灵突然敞开生命之门的兴奋......
这是我走黄河终生难忘的一幕,那是1989年夏天,黄河考察中专程赴陕西旬邑访问剪花娘子库淑兰时的情景,库淑兰是旬邑县城西南几里远的王村人,她的家就住在村边崖畔的土坡上,夏季的陕北,深川大沟在阳光下泛着青绿,把库淑兰坡梁上两孔破旧的土窑洞,比衬得古朴苍老。黄河流域的乡村走了很多地方,一孔孔窑洞出出进进。住住走走,窑里昏暗光线里的土墙、土炕,窑外一色的黄土世界。迈进库淑兰的土窑洞,仿佛闯进了陌生的地方,这是一座神奇富丽、色彩斑澜的殿堂,满堂的彩色剪纸闪烁着人性的光彩,光彩里是库淑兰创造的一个个动人的生命故事,一曲曲质朴吉样的人情圣歌。
▍开窗窗 闭窗窗 里面坐个绣姑娘
陕北高原上能剪能绣的婆婆、媳妇、姑娘们村村都有,但延绵千里的黄土世界里,库淑兰这样的剪纸殿堂只有一个。
▍红裙裙 绿带带 青箱箱 木盖盖
■《姜娃拉马梅香骑》/ 库淑兰/ 陕西
库淑兰用一把生锈的大剪刀,将五颜六色的彩纸,剪剪贴贴,创造了一个属于她心灵的美好世界。库淑兰的剪纸殿堂,已不是民间传统剪纸在民俗意义上的重复,那是她心灵的再造和富有神性的想象,库淑兰用传统创造了一个奇迹。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经》中记述的古代周民族初期生活的地方“豳” (《大雅·公刘》,《大雅·绵》) 就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一带,旬邑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俗语大概出自古代封闭式的农耕时代,当我踏进千里绵诞的黄土乡村,深感这俗语已是过时的乡俚美谈了。黄河流域许多穷困偏僻的乡村,一方水土在艰难勉强地养育着一方贫困的人民,许多地方贫困的只剩下从祖上传承下来的习俗文化了,我感叹这贫瘠的土地,感叹这穷困中的芸芸众生,我宁愿这仅剩的民俗和民间艺术一夜消失,只要人民能早日走出贫困。但我那“悲天悯人”之心又很快发生了动摇。贫困中的农民并没有我们这般多的感叹和抱怨,他们自有其生之欢乐、死之悲苦,他们纯朴、诚实、热情善良的品性却又实实在在地来自贫困闭塞的这方水土,这反倒比衬出现代文明社会人性生存的脆弱、矫情和贫乏。我总在追想,这一方水土何以有这般神奇,使它的乡民们保持如此淳厚善良的美德,并创造出这般通达乐观、情感炽烈、充满美好的民间艺术,我想这正是古老深厚的民间活态文化在民间群体生存心灵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命信仰力量。
▍太阳出来满天红 个个神灵有人敬
生存的维系发展,不仅靠物质的生产,同样需要精神创造的支撑。在民间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至高无上的上帝也没有堂堂煌煌的神圣教堂,她只有人性的神灵、神圣的人灵之光。民间艺术正是对神灵的祈祷,为人性的祝福。
麻油儿点灯窑洞洞亮
天边边降下个剪花娘
豌豆豆开花麦穗穗长
心窝窝有话对谁讲
库淑兰剪纸是她那心灵里向往的美好感情,她剪出了生命的吉祥美满,剪出了人情的多彩多姿, 剪出一个幸福的世界。而这一切背后,是她充满磨难痛苦的人生,艺术与人生恰恰成了一个反照。悲极生乐,人生的痛苦成了净化、升华心灵的过程,成了生命实现彻悟的必由之路,但生存的意义在民间更多的是围绕着繁衍这一古老的生命主题发生发展的,繁衍是不同生命物种的基因特性,也是民间文化重要的思维方式,或许民间繁衍的哲学就是民间活态文化中最本原的哲学。为了家族血亲繁衍维系的实现,一个乡村妇女只有选择承受,把等待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正像库淑兰说她自己一生那样:“黑了明了,阴了睛了,吃了饱了,活了老了。”生活的细节在人生的磨难里消解了,生命还原到朴素本能的生存境地里——活着,繁衍子孙,也繁衍自己。
▍男人唱一生 女人哭一生
■《剪花娘子》/ 库淑兰/ 陕西
50年前,库淑兰坐着迎亲的驴车,在大雪的冬天走进这个陌生的王村,她并不知道,这一生的坎珂、磨难和痛苦也就从此开始了,生活的贫困使这个小脚女人干起和男人一样的活计,她下地背谷草、扛麻包,回家操持家务,男人干的她都一样去干。累和苦并没压倒这个瘦小的女人,性生的男人对她凶狠的打骂、伤害,她也熬过来了。她一生生了13个娃,灾荒、疾病夺走了十个,剩下三个,一女两男,女子嫁远了很少回家,男娃们成了家就住在身边也很少回来,村边的破窑里仍是库淑兰守着她那个倔犟的男人,这就是她几十年王村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磨难与痛苦并没抹去库淑兰身上的人性光彩。她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库淑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剪小狗、小猫,剪马,剪女子,剪后生,剪神神,剪天上飞的,剪星星月亮,一个热烈真切的生命总是对身旁的事物充满着爱和关注,库淑兰在她的彩色剪纸中不厌其烦地繁衍她心灵的幸福。
库淑兰剪纸艺术的造型纹样,都是出自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或由此而来的变体,民间传统剪纸中的鹿头花、抓髻娃娃、鱼、莲、蛇、蝎、蛙、燕、花瓶、团花等等,大量的传统纹样都是库淑兰反复运用的剪纸语言,这反映出库淑兰一辈子积累的深厚的传统功底。但把传统如此自由、丰富、升华的使用,以及多彩套贴剪纸的艺术手法,却是库淑兰独特而又必然的创造,水满自溢,库淑兰心里有丰富多彩的情感和理想,就必然会有丰富多彩的美好创造。在库淑兰的剪纸世界中,我们不但看到她个体生命心灵的光彩,也深深领悟到民间艺术作为人之艺术的文化魅力。
文明的观念里,人们往往把知识与文化混为一谈。实际生活中,知识多的人并非都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心理和通达的情感个性,文明从另一方面助长了我们盲目的优越感,库淑兰有文化,许多民间乡村剪纸老婆婆们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活态文化的积累,虽然她们不识几个字,有些临去世还没有个正式的名字,但生活的阅历使她们熟知民风民情,熟知民间天地。人类生存世界里的神神鬼鬼和人情故事。她们的文化,就是她们一方水土的生命世界,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生活。
■《石榴》/库淑兰/陕西
许多民间剪纸老婆婆很小就跟祖母或母亲学起剪纸、绣花,她们是在上辈人手把手的口传心授之中开始接受民间文化启蒙,正像民谣里唱的那样:
一岁上尕来
二岁上大
三岁四岁巧说娘
七岁八岁学针线
九岁十岁进绣房
天上的飞鸟都绣上
一个乡村妇女剪花、绣花的手艺,是其是否心灵手巧的人格体现,而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妇女手艺活计,又与他们生存的吉祥心理息息相连,在那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之中,无不注入对生活、生命和家族亲人的吉祥祝福。“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民间艺术正是在乡村妇女一代代口传心授之中传承下来的,很难想象,没有乡村妇女这样一个为数众多的群体来传承创造古老的民间艺术,漫长封闭的乡村生活会黯然失去多少光彩,民间群体的生存情感何处得以寄托和满足。乡村妇女是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创造的重要群体之一,应当说,乡村妇女在生活中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她们为人类保留下了许多活生生的传统遗产。我们越是认同民间艺术,越是感悟到民间艺术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就越发感受到中国乡村妇女那默默辛劳之中的伟大,感受到她们艺术中的纯真和生命情感的质朴无华。
■《大姐娃》/库淑兰/陕西
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男耕女织,乡村妇女终生封闭在那土造的窑洞里,为家族、为生活辛勤地操劳着,从姑娘到媳妇,从媳妇到婆婆,乡村妇女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她们生活的实实在在,无论境遇是幸福还是不幸,她们都默默的承受着,中国乡村妇女有着比男人更顽强的生存力和承受力,母亲的含意在我们的民族里是包容一切的象征、一个人要活下去、一个家族要维系下去、一个民族繁衍生存下去,必然会有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精神文化。贫穷并不意味着放弃精神,在乡村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中,无论是年节的窗花、炕围花、顶棚花、神幔,还是供品用的枣山馍馍;无论是清明的“寒燕”、端午的纸鸡纸马,还是中秋祭月的大盘面花;无论是娃娃们的老虎鞋帽、蛙枕、五毒背心,还是丈夫的烟荷包、兜肚、花鞋垫;无论是婚丧嫁娶、小儿百天、老人祝寿、村庙上祭神等等。乡村生活习俗中,事事都离不开妇女们的参与劳作,或许说这正是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妇女操持生存,创制文化品性的承继。妇女们巧手剪花、绣花、用面做花、用笔描花,乡村一年十二个月,是妇女们在创造着丰硕的精神食粮。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二月里鱼子水上飘
三月里桃花红似火
四月里杨柳罩青垅
五月里仙桃你先赏
六月里梅子满硷黄
七月里葡萄搭起架
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荞麦绾疙瘩
十月里雪花到关中
十一月柿子满街红
腊月里年货摆出城
挣下银钱是买卖
挣不下银钱你回来
只要你愿意听,库淑兰能给你不重样的唱上几天的民歌民谣,旬邑县文化馆干部文为群就整理记录下她近百首的民歌民遥。“撇个火、点个灯、婆婆给你说古经”,当我们指着墙上和她手中正剪贴的彩色剪纸问个究竟时,她会高兴畅快地给你唱出一段民歌或民谣,库淑兰每一幅剪纸作品,自己都配上一首好听的歌谣,“空空树,树树空,空空树里一窝蜂”,库淑兰生性活泼,不守成规,村上人都称她“猴姑”,但库淑兰的热烈粗犷之中又见着敏感和细心,硬纸做的箱子,一经她红红绿绿彩色剪纸的装裱,便顿然焕发起光彩,犹如一个装满美好故事和童话的宝盒。她发明的剪纸壁挂,别致而又精美。库淑兰如醉如痴地热爱剪纸艺术,她充溢着清新的生命精神,长久地沉浸在建造彩色剪纸世界的劳动之中。精神的丰满和生活的清贫在库淑兰身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在库淑兰的窑里,看到她的早饭就是一碗白水,一个凉馍,她住的窑实在是太破了,听说为了生计她常到崖畔上去采草药,库淑兰必竟是一个69岁的老人了。我开始怀疑,我们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对物质条件这般的报怨、挑剔究竟有多少道理。几年前的春夜,库淑兰回家不慎摔下两丈深的川沟里,在炕上昏昏迷迷躺了四十多天,家人要为她准备后事了,她却顽强地活了过来,一清醒便又拿起那把生锈的大剪刀。
■《江娃拉马梅香骑》/库淑兰/陕西
库淑兰很神,生活里的库淑兰确实有些神神叨叨。生活中,还有人请库淑兰这个神婆婆看病,出了名的库淑兰,县上干部不希望她去做这些事,但这正是剪花娘子深层隐蔽的另一面,巫术自古以来就是艺术滋生的温床。她说是神神托梦要她做剪花娘子的,做了剪花娘子就要把剪纸铰好。神性的人灵总是超然的,库淑兰超然于她终生的辛苦贫困之上,超然于凡心与神灵之间,她创造的剪花娘子形象,正是神人合一美好境界的生动表现。库淑兰的精神,库淑兰的艺术,足以明证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在我人生的经历里能有这样的幸遇,也是我命里的缘分。我愿用库淑兰自编的“剪花娘子歌”作为这篇结尾,因为这首歌又使我看到了,艺术背后永远是一个生活里质朴真切的人。
剪花娘子把言传, 爬沟遛渠在外边,
没有庙院实难堪。热哩来了树稍钻,
冷哩来了烤暖暖。进了库淑兰家里面,
清清闲闲真好看,一把剪子撒出去,
叫你童子把花剪, 把你名声往外传。
人家剪哩琴棋书画、八宝如意,
我剪花娘子铰哩是红纸绿圈圈。
供稿 丨乔晓光
编辑 丨焦禹铭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