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

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

Recommand
上海/艺术工作者/5年前/2168浏览
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Recommand

本文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完成之成果,知识产权归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论文作者:张梦轩

指导教师:岳士俊

前言

本文为硕士学位论文之精简节选版,仅展示部分核心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博物馆中的展示信息的呈现问题(展示设计的核心),并对展示信息、空间以及人,这三者的关系给出解析。
节选内容将介绍三项核心研究成果(网格,展品,照明),对基础的展示信息处理方法与思路进行一些罗列,同时简述这三项设计切入点的基础性与普适性。

最后,本文向未来需要研究此题目的学者或设计师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延展思考与设计命题,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除节选内容之外,完整版本的学位论文中的第三章包含了6所国内外具有典型研究价值的博物馆实地调研分析。同时对展览的故事性,空间混合网格,空间信息密度等延展性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实操性解析。
如需阅读完整文章可在数月后登陆中国知网查阅,搜索关键词与标题一致。


设计案例应用:本人设计作品列表中的“甘肃消防部展览馆前期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以及著作:

[1]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徐宸熹,张鹏宇 译.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阿德里安·乔治,ESTRAN艺术理论翻译小组译.策展人手册[M].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Jon Yablonski. The Psychology of Design[EB/OL]. alistapart.com, The Psychology of Design,2018.


选题目的:

本文研究选题为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并解决展示信息应如何呈现的问题(设计展示信息本身)。因此,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展示信息。同时,本文选题对展示设计的侧重点进行了直接的表达,展示设计的对象或内容主体应是信息本身,而非空间,空间仅作为承载信息的角色出现。


展示信息: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展示信息指的是展品&文本内容。而展示信息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展览概念,展品&文本只是传递展览概念的媒介。因此,设计展示信息的呈现形式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深层次的展览概念。


传播方式:

展示信息的传播方式通常被限定在视觉的维度。本文除了重点研究视觉维度的设计方法外,在其他诸如听觉,嗅觉等维度进行了延展性的研究与探讨。研究其他维度的传播方式能够为展示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操作空间。



三项之力:

作为精简版的内容,以上三项研究是支撑后续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展示设计方式。此外,由于这三项内容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即便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展示设计中也能够解决大部分视觉呈现效果上的问题。


网格系统:

关于网格系统最早,最权威的著作是由瑞士设计师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所编写的《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该著作简单明了的解析了网格系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理论,同时提出了将网格系统应用于展示空间的可能性。而本文所研究的核心之一便是“空间网格系统”。

空间网格系统:

空间网格系统的实际应用相较于平面网格系统更为复杂(至少比 布罗克曼 在书中所述的内容复杂得多)。与使用传统的平面网格所达到的目的相同,使用空间网格系统是为了处理并规范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空间网格系统还会对诸如人行通道,家具位置,建筑管道等其他空间内的因素进行规范。并且,由于网格是依附于空间之中形成的,其形态会被空间形态的变化所主导。(如上图所示,空间中的三套网格分别对天花,展墙,以及地面上的信息或物体等进行了规范)

与书籍或网页等项目不同,在观展时,观众可以自由的选择切入以及退出展品的时机,拥有更自由的信息选择机会。因此,空间网格系统除了解决信息易读性的问题外,同时需要根据人与墙面距离的变化来处理观众在空间中如何选择展示信息的问题。

而空间网格系统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或使用空间网格系统来指导设计之所以可靠的原因可以用以下三条易用性心理学来进行解答和佐证。


席克定律(Hick's Law), 米勒定律(Miller's Law), 雅各布定律(Jakob's Law)

交互设计中最基础且最常被设计师们提起的心理学定律。这三条普适性心理学定律同样非常好的解释了空间网格系统在展示设计中应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席克定律(Hick's Law)

当选项数量增加,用户的反映时间就会变长。在以往的交互设计中研究中,就已经有设计师根据这一心理学理论提出,在处理信息时需要为信息分层,从而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该理论同样能够体现于空间网格系统之中。

与网页或手机交互设计同理,大量的信息都需要进行分层处理,降低认知负荷,以便用户更好的使用或记忆。相较于网页或手机交互设计中依靠菜单栏的开合来对信息进行收纳分层,在展示空间中对信息进行分层则依靠计算不同时机下,人与展墙之间的距离,并对观众行经路线,活动范围,以及视线进行提前的预判,以此来控制不同层级信息的大小以及位置,从而达到信息分层的效果。

如上图所示,一个身高1700mm的成年人的视线范围大约为上10.07°至下20.65°。当该成年人在观察一面高度为3000mm的展墙时,可视范围会根据他与展墙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如图中所示的范围变化。由此可知,当人与墙面相距越远,可视范围就越大,同时丢失的细节就越多。相反,人与墙面越近,可视范围就越窄,但所获得的细节就越多。因此,在对墙面上的展示信息分层时,应参考这一规律,将信息量或信息密度根据人与展墙的距离从远到近的逐层增加,给予观众选择信息的机会(先在远处获取展区的概况信息,如感兴趣再走近展区获得更多内容,以此类推)。

米勒定律(Miller's Law)

正常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极限为7(±2)个单位,该定律同时告诉我们信息组块化能够提高大脑对信息的记忆效率。由此回到网格系统,网格系统是将信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合排列,以便用户能够更高效的阅读信息,充分的体现了“米勒定律”的信息组块化的原理。以处理单面展墙为例:

上图为一面经过网格系统规范后的展墙。通过确定阅读顺序以及展品等级,将信息分为三组在墙面上呈现,网格的基本布置思路与三栏式的平面网格系统类似。不同的是,根据前一则 “席克定律” 中所提到的展示信息的视觉层级是由观众与墙面的距离控制。因此,在对展示信息进行组块化处理时还需要考虑观众在空间移动时与墙面距离的变化从而产生的视点变化。由此延伸出空间网格系统的另一内容,视觉曲线。由于观众在空间移动时与展墙距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视点受到距离变化的影响将以某种规律进行变化,而对这种视点变化规律进行预判并加以干预设计后形成的曲线即为视觉曲线。

以上图为例,假设该展区有大中小三件展品,且其中一件为核心展品(中号),观众进入展区的方向为从右至左。通过预判观众的视点位置可知,观众会从较远的距离观察墙面以确定该展区的大致内容,在走进展墙后按从右至左的阅读顺序进行移动并在结束该展区的阅读后继续沿墙行进。

根据以上条件对该展区的信息进行组块化处理并设计视觉曲线。基本的布置逻辑应为,从远到近,从右至左,从上到下。首先,将展区标题放大后置于墙面上部区域以便观众能够在远处确定展区内容。核心展品置于阅读顺序之首位并抬高其于地面距离以便观众有更好的视觉观察展品,同时考虑核心展品会附带大量解说文本,因此需为该组块提供更多的展墙面积。并且由于该组块四周必定有大量观众驻足,信息组块左右应与其它组信息拉开至少一个身位的距离以便观众获得更多的驻足空间。第二组块用于布置大号展品并将其作为该展区的视觉重心或对齐标准。最后将小号展品置于最后阅读,预测观众已经从远处逐步贴近展墙,在阅读第三组信息时已经到达观众与展墙距离的最小值。此时的观众的视角应为俯视,正好对应第三组的信息位置。整个展墙的观展顺序与视角变化为从远到近,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从而构成了图中所示的视觉曲线。同时,信息的分层也由于合理的距离预判得以实现。


实操应用:

将以上根据“席克定律”与“米勒定律”所提出的思路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中。(详细方案见本人设计作品列表中的“甘肃消防部展览馆前期方案”)

上图所示(以处理B点展墙为例),根据该空间的形态特点,在处理B点展墙上的信息时需要考虑观众在C点的转身问题。

将网格系统置入该展墙后得到上图所示结果。

通过观察该展区平面图可知,观众观展流线为A-B-C。B点展墙位于该展区的中部,需处理该展墙信息与前后展墙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连接信息的目的,同时为观众在C点转身预留足够的空间。

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条件用使用网格系统后所得结果。在处理展区墙面前后关系时需要注意,观众在观展中遇到墙角转折时会远离墙面以便转身,在处理图中的墙角转折时也同样需要考虑观众会在左右墙角处远离展墙。由此可知,观众在阅读墙面信息时会在图中的第二组块处距离墙面最近,而在第三组块处会远离墙面以便完成转身动作。因此,设计视觉曲线时则将左右信息抬高,同时放大第三组块的信息,降低缩小中部组块的信息位置与大小,以便配合观众与展墙的距离。

雅各布定律(Jakob's Law)

当用户感知或操作新事物时,其往往更倾向于使用之前所累积的相似的经验进行操作。 换言之,人对事物会有一定的主观认知偏好。将该心理学定律应用于展示设计中通常是为了模拟大众所熟知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在观展阅读过程中,对观众认知造成影响的首先是阅读顺序以及空间的开启方式,即从哪开始并以何种顺序前进。根据该心理学定律可知,在呈现展示信息时模拟常规的阅读顺序能够提高观众在观展时的阅读效率。而更大胆的做法则是利用人的潜在阅读习惯来解决特定空间形态中存在的某些缺陷。


实操应用:

将以上根据雅各布定律所提出的思路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中。(详细方案见本人设计作品列表中的“甘肃消防部展览馆前期方案”)


L形展墙 & 三角盲区

上图所示,红色虚线框框选的墙体即为“L形展墙”。该形状的展墙经常出现在各类室内展厅中,并在承载展示信息时产生图中红色三角形所标注的“三角盲区”。“三角盲区”的产生是由于观众在观展行进中视线被“L形展墙”的空间形态所遮挡而产生的。如按照常规的阅读顺序布置展示信息而忽略空间形态存在的缺陷,“三角盲区”内的展示信息会由于视线遮挡以及拥挤夹角被观众忽略,造成无效展示。因此,信息的阅读顺序有时会因为空间形态的变化而需要重新设计以解决视觉盲区内的无效展示面积。

上图所示为该展区网格系统的布置情况以及三角盲区的具体形态。

根据平面图可知,当观众从A点移动至B点时,由于空间形态的关系,其视点很大概率会投射到C点,此时便会产生三角盲区。当观众在没有提前的视觉引导直接通过该展区时会发生忽略三角区内的信息并直接进入下一个展区的情况出现。因此,在L形展墙处需要重新思考阅读顺序,以方便引导观众视线进入三角区,避免无效展示。

根据以上思路对阅读顺序进行调整并将展示信息置入网格后得到上图所示结果。将A点作为该展区的起点,同时将C点作为该展区的首位阅读顺序并放大该区域信息内容,以便观众在远处阅读。之后通过C点信息的展示,将观众视线引入三角区内从而完成后续信息的阅读。(可以理解为我们将原有的“从左至右阅读”变成了“从右至左阅读”,空间开启发生改变,那么信息的阅读顺序或呈现方式也将发生改变)需要注意的是,三角区内的信息应尽量放大,以便保证观众能在远处阅读。最后展示的细碎信息则可以交给外侧的展台承载。

重新设计的阅读顺序参考了某种常见的从右至左阅读的画册。在不改变整体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根据空间形态需要调整了信息阅读的顺序。

如上图所示,解决L形展墙中的三角盲区问题就是通过模拟这类画册的阅读顺序来实现的。这类画册的阅读顺序为从右至左,并通过封面以及半露出的内页来引导读者,从而改变其阅读顺序。由以上思路可以进一步的推测,空间的开启方式能够影响观众接下来阅读信息的方式,与书籍的开启方式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顺序同理。


展示信息 - 展示空间 - 网格系统    三者的关系

通过以上三条普适性心理学定律,以研究空间中各个展区为对象,对空间网格系统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了佐证。而从更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展示信息、展示空间、以及网格系统,这三者又存在着以展示信息为主导同时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发现,展示信息的密度大小控制着其所在的展示空间形态。由于承载展示信息的媒介为展墙、展柜等,一旦该区域的信息密度增大,该空间需要更多的展墙以及展柜来承载信息,那么整个空间便会被展墙与展柜所切割而发生形态变换,空间被切割的次数越多其所呈现的状态就越破碎拥挤。相反,当信息密度下降,那么展墙与展柜的需求量便会降低,空间被切割的次数就会下降,空间形态也就越完整。

空间形态的变化会直接对依附于展墙或展台上的空间网格系统又会产生形状、数量、以及信息分层策略的影响。承载展现信息的媒介越多空间所需要的网格数量也就越多,信息分层与视觉曲线的设计策略也就越复杂。

同时,网格系统的布置与设计情况又直接影响着展示信息的最终呈现效果。因此,这三者的关系是以展示信息为主导,相互规范与影响的关系。

展示信息密度 → 展示空间形态 → 空间网格系统 → 信息的呈现效果



展品的处理方式:


前面所介绍的空间网格系统当然也是展品的处理方式的众多手段之一,但即将要介绍的是更纯粹且仅针对展品本身的处理方式。

当我们在拿到展品后如果仅仅只是将它们进行简单分类,随意的往展厅里塞,再打个射灯便草草了事,最终的展示效果必然是无聊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虽说在展览中展示的是展品,但展示信息的根本内容是展览概念,展品则是表达展览概念的媒介。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展品的处理手法除了准确展示展品的人文艺术价值方便观众理解外,还可以透彻的表达更深层次的展览概念。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研考察后根据调研成果(详细调研成果见论文第三章)总结得出,主流的基本展品处理手法有以下5项:

展品的对比方式;展品的分类方式;展品的呈现角度;展品的背景;展品相关的连带性事物


展品的对比方式:

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展品的对比方式分为以上两种,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与针对人群不同。


向对比(专业性)

在展览室或整个博物馆中仅展览同一类别的展品,如某博物馆中的青铜馆或瓷器馆。这种展品的对比方式是让同一类别的展品同时陈列,强调展览的专业性,展示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展品以横向对比进行展示更适合且更容易被具有此类展品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背景的观众所理解。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易理解且难以记忆,容易产生疲劳感。


纵向对比(普适性)

以时间轴的方式对多种类别的展品进行对比陈列。这种对比方式按照一定的起止时间或朝代对展品进行陈列,如“唐、宋、元三朝联展”,或是“大唐遗风特展”等。纵向对比方式能够鲜明的呈现出展品的时代风貌以及不同时代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将唐代的艺术品与宋代的艺术品进行对比便可以明显感受到两个时期的社会审美取向(唐代主打的华美以及宋代崇尚的极简)。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感受大致的文化气质或审美取向是相对容易的。同时,当展品拉开时间朝代的距离之后,其各自所承载的不同历史文化气质便能够更加鲜明的呈现,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纵向的展品对比方式是为了展现时代文化特征,内容相对概况,容易理解,适合普通大众人群。


展品的分类方式:

对展品进行分类的基本目的与前文网格系统中提到的信息组块化相同,都是为了降低观众的认知负荷提高阅读效率。除此之外,对展品进行分类还可以用于表达特定的展览概念或主题,使观众能够通过观察不同的展品分类方式来体会深层的展览概念或是展览内容的侧重点。

上图列举了调研过程中所总结的四种常见的展品分类方式:针对展品造型特征的色彩,尺寸,以及形状的分类方式。针对展品使用场景或用途的分类方式。


针对展品造型特征(共性与差异的平衡)

以展品造型特征为分类参考时,我们可以观察记录这批展品各自的色彩,尺寸,以及器型等特点,并根据展品之间的某种共性进行分类,从而表达某种展览概念或侧重点。更重要的是,针对展品造型特征分类需要把控好共性与差异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将同类型器物进行组合。比如需要侧重表现展品的色彩特征时可以考虑使用同类色或相近色进行分类,再通过展品的尺寸大小进行重新组合增加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比。让观众先感受到展品之间的共性,再通过某种差异(器型或尺寸)来增加展品之间的视觉对比。


针对展品使用场景或用途

由于这种分类方式具有一定的情景再现或还原能力,根据展品的使用场景或用途进行分类往往更能够被观众所理解。如在展示茶具时,茶杯、茶壶、甚至是茶筅等茶道用具会布置于同一信息组块进行展出。观众能够通过观察使用场景以及器物之间的组合后,即便从未学习过所有器具的专业知识也能轻松的认知展品的大致用途或功能,达到提高认知效率的目的。


展品的呈现角度:

以上图为例。处理一个展品的呈现角度的重要指导依据为该器物的造型工艺的难点或装饰工艺的重点。如上图所示,通过观察可知,图上的青花瓶装饰重点在于瓶肚部分,而造型工艺的难点则在瓶颈与瓶口的收口部分。因此,在处理该展品的呈现角度时需要充分展现瓶肚的装饰纹样以及瓶颈的优雅造型。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抬高器物的高度,让展品重点展示部位与人视线齐平,与古人使用“高花几”呈现花瓶花器同理。

除此之外,器物的呈现角度也可以根据其使用习惯进行呈现。如图,在展示盘子时可以根据其使用习惯让观众以俯视的视角进行观看,切合使用场景,同时便于观察装饰重点。因此,通过深入观察研究器物的装饰重点难点,并以此指导设计表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品的背景:

对于博物馆展示设计而言,展品的背景一般情况下只做黑白灰明度上的变化处理,不考虑加入彩色背景(减少对展品的色彩干扰,控制布展成本)。

在不同明度的背景下,展品所呈现的侧重的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上图所示,以不同背景明度呈现青花瓷瓶时,展品所强调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在深色背景下,浅色花瓶瓶型更加明显,更利于表现瓶口与瓶颈的造型难点。而在浅色背景下,瓶型消隐于背景中,瓶身上的深色装饰纹样变得更为清晰锐利。

由于侧重点不同,在设计展品背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展示的侧重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将背景色的处理方式作出一定的延伸,可以得到更为折中的背景设计方案。

上图所示,为展品背景的折中处理方法,能够同时呈现器型与纹样。当需要同时表现展品的装饰纹样与器型特征时可以参考上图的背景处理手法。折中的背景效果是通过调整部分背景色来改变需要区分侧重点的区域。如图所示,在浅色背景中,瓶口部分将背景色调整为深色,以便突出该部分的造型特征,而下半部分的背景色仍然保持浅色来呈现重要的装饰纹样。


思考与展品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 - 展品的连带性事物:

展品的连带性事物,通俗而言,当看到某件或某类型的展品时会联想起其他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如上图所示,当看到佛像时我们会自然的联想到光,浓厚的香火味,以及僧侣诵读佛经的声音。通过发掘展品的连带性事物,并将其作为设计素材与展品进行组合设计,除了增加感官体验之外还极大的增强展示内容的说服力。以上图的佛像为例,如根据上述的连带性事物与展品重新组合,可得到下图所示的设计思路:

根据所给出的三项连带性事物作为思考方向。以无烟熏香的方式对寺庙内的香火味进行抽象表达,具体布置地点可以考虑在展厅入口处作为展览的开启方式,提前利用气味对观众进行情绪上的铺垫,让观众做好观展的准备。在展厅内可以考虑为核心展品配备一枚小型音响循环播放心经音频,并将音效范围控制于该展品前。在观展欣赏核心展品时能够隐约听见佛经,离开展品后音效消失,以此来增加宗教艺术的神秘感。最后,我们还可以将部分室内照明用自然采光代替,除增加空间通透感外,自然光能够赋予佛像最重要的人格特征。通过自然光的随机变化,佛像所呈现的人物情绪也会随之变化(与人像摄影时通过改变照明方式来表达不同的人物情绪同理),既赋予佛像人物情感又增强了其神性,提升整个展览宗教感。

展品通过与其连带性事物的组合呈现给展示设计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多维度因素的重组设计让最终的呈现效果更具说服力。


处理展品之前先做功课

以上是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后对主流基本展品处理手法的列举。而这些处理手法的使用都体现了设计者对展品的理解程度与思考展品的角度。通过观察思考展品的闪光点,学习研究展品的历史背景(如发掘展品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故事),对与展品相关的事物展开联想,以此来寻找更多的设计可能性。利用不同手法处理展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呈现展品的艺术价值与展览概念,让展品的呈现更具说服力。



光线:

针对博物馆的照明设计由于展品的特殊性而导致整体的操作空间较小,博物馆照明设计更多的是参考相应的文物照明标准。

博物馆的照明方式可分为主动照明与被动照明,以下列举的照明手法均是根据文物基础照明标准得出。


主动照明:

主动照明是传统的利用室内灯光对展品以及空间进行照明,具有可控性。博物馆内的主动照明通常是由以上两种类型的灯具完成,它们各自所针对不同的展品来使用,其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


漫射灯

漫射灯具有光线柔和,照明等级低且基本不产生阴影的特点,以漫射灯的方式对展品或空间进行照明能够充分的照亮整个展示空间,空间感受更轻盈通透。

漫射灯的照明方式通常针对书画、服装、以及其他需要强调展品细节的展览时使用。


聚光灯

聚光灯与漫射灯的特点相反,其光线强烈聚集,照明等级高,且产生强烈阴影。

聚光灯的照明方式通常针对石刻雕塑,金属器物等需要强调质感与体积感的展品时使用。但由于其照明等级高,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雕塑或金属器物,如具有颜料涂层的雕塑就禁止使用聚光灯进行照明。


被动照明:

被动照明是利用自然光对展品进行照明,通常是为了表达某些特殊展览内容时才会使用,其光照等级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此对展品的材质要求也非常苛刻,一般仅对惰性材料使用,以造像艺术展览最为常见,其目的是为了强调器物的宗教艺术感。在实地调研中以根津美术馆中所使用的自然光照明手法最为典型。

根津美术馆一楼大厅的佛像展区实景拍摄。

将展区进行视觉平面化后得到上图。

通过观察对比以上两张图可知,设计者在设计该展区时利用建筑结构与自然光影的结合,将该展区的佛像以类似屏风画的效果进行陈列布置。该陈列方式将此展区的展示元素分为前(佛像),中(树),后(光)三景,模拟了日本传统屏风画结构,以此来表达整个美术馆的展览主题(根津美术馆是以展览日本古典美术,传播日本古典美学为核心的展馆,其镇馆之宝是尾形光琳的屏风画“燕子花图”)。同时,在自然光的衬托下,佛像由于处在逆光位置而产生强烈的轮廓光,器物的宗教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剖面结构如下图所示:


博物馆的常规照明等级标准参考

由于展品的特殊性(展览的基本上是历史文物),博物馆的光线照明是有着严格的标准规范的。以上是三种广谱性的照明标准,仅供参考。在针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时需要查阅更为详细的照明标准,同时需要更为专业的照明团队进行配合。


以上三项内容 (网格系统,展品处理,光线照明) 即为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BONUS - 针对视障群体的展示设计思考

通过以上三项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展示设计的主导因素始终是视觉,而以上这些研究即便涉及到了其他感官的延伸但始终受视觉因素的主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转换思路,做个更大胆的思考,当我们的观众变成了盲人或者视觉障碍群体,我们的艺术品将如何表达,我们的设计该如何为他们服务,彻底的抛弃视觉并以其他感官作为主导因素又是否可行呢?文章的最后将针对视觉障碍群体的展示设计思路进行一些思考,针对艺术品的表现方式,辅助设施该如何配合展品,以及在展示过程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解答与尝试。


辅助设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前置条件,正常人可以通过视觉感知三维空间并指导其在空间中进行精准的活动,而盲人或视障群体的活动只能通过触觉以线性的形式进行,无法准确的感知空间形态。将这一条件带入展示设计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盲人在线性的观展活动过程中如何确定展品或其他设施的位置(如何在展品前停下,或在休息座椅处落座)。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盲人的感知习惯入手。由于盲人感知周围事物是由触觉所主导,那么其感知习惯则更倾向于身体的运动惯性。通过观察人体的运动习惯可知,在触摸物体时人体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下往上运动,而在落座时,人体则是从上至下进行运动的。回到设计中,我们也应顺应并模拟这一系列的人体运动习惯来解决盲人在线性观展活动中确定展品等设施的位置问题。由以上思路推导出下图的初步解决方案:

如图所示,除了使用盲道对观众进行整体流线的引导外,加入了最关键的扶手装置。通过扶手在不同设施前模拟人体动势的起伏变化让盲人能够提前确定面前设备的属性。扶手在需要触摸的展品前抬高扶手,并在需要落座的休闲座椅处下沉,用轻微的动态变化让盲人更轻松的分辨周围设备的属性。因此,以模拟人体运动习惯来引导盲人活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盲人的活动都是单线进行的,同时受盲道布局的限制,盲人在观展时无法对展品进行跳跃。正如前文提到的,正常人在观展时可以自由的选择切入与退出展品的时机,但盲人受限于传统盲道与引导方式而无法自由选择展品的切入与退出时机。那么盲人将会遇到以下问题,如下图所示:

假设有展区内有4件展品,A,B,C,D,当盲人以正常的观展顺序进行观展时会依次经过A,B,C,D这4个展品。如果这位盲人观众在行动到B点时希望快速行进跳过C点直接到达D点,又或是当他行动到D点时想要回头重新欣赏B点,那么他会面临无法跳跃展品C点的问题。该问题反映了传统盲道或盲人引导设备都具有单向性,并将盲人的活动空间限定于一条线上,当面临跳跃选择时便会出现以上提到的设计缺陷。

此次研究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此次研究给出的初步解决方案为双盲道组合设计,通过在原有盲道外再多增加一条盲道以及扶手,并在每个展品处都布置进入与退出的引导,以此为盲人提供跳跃选择展品的机会。(此方案仅为初步推敲后的设计思路,实际应用效果仍不理想)

传统盲人的引导设施存成设计逻辑上的缺陷,其最大的问题是单向引导对盲人行动以及选择信息权利的限制。



针对视障群体的艺术品设计:

抛弃了视觉后的艺术品是怎么样的呢?当我们从传统的“艺术 = 绘画”的观念中走出来就能找到答案。艺术除视觉之外的其他表现形式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音乐,音乐与绘画一样,都是利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或模拟某种事物或情感(即便是写实绘画,其画面的构成元素也就是所谓的线条,笔触,或是色块,本身就都是抽象的。音乐同理,如肖邦利用复杂抽象的音符组合来模拟并表达“冬风”这一概念)。

因此,在针对视障群体来表达某一主题或概念时可以尝试思考与之相关的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抽象的感官体验,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设计来制作艺术品。以表达“海滩”这一概念为例,对其进行抽象概念的提取,如下图所示:

想到海滩自然就联想到海水与沙滩这两个构成海滩环境的核心元素。将这两个元素进行触感的抽象概念提取后得到,海水的触感具有湿润,冰冷,顺滑的特点,而沙滩的触感则具有粗糙,温暖,强烈包裹感的特点。在完成触感概念的提取后,为了增加整个艺术品感官上的立体感,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维度上寻找素材,比如在艺术品中加入阵阵的海浪声以及海滩附近特有的椰子清香。最后,通过对以上感官概念素材的重组设计后可以得到下图所示的装置艺术品:

艺术品由清水混凝土与人造海绵拼接而成,分别用抽象的方式表达了海水的顺滑冰冷与沙滩的粗糙温暖的触感。同时顶部音响设备播放隐约的浪涛声,艺术品附近则通过摆放熏香来表达抽象的椰子香气。以此达到以触觉为主导,辅以听觉与嗅觉的立体展示效果。当盲人观众在欣赏完这组装置艺术后,是否会对真正的海滩产生了不一样的想象。很可能他们从未想去海滩,而这组装置艺术品所传达的抽象概念也许会对他们产生某种感官上的刺激,让他们想去感受海滩的真正模样。

总而言之,抛弃视觉表现后的艺术品需要寻找与其艺术概念存在感官共性的元素来进行抽象表达,达到通感效果。



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次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除了继续探讨以视觉为主的相关设计内容外,还应尝试思考并实践处视觉以为的设计维度。

研究内容的最后抛出两个思考方向:

1)在抛弃视觉后,其他感官能否成为展示的主体并主导整个展示设计的进行。

2)辅助设备该怎样配合抛弃视觉后的展示内容的呈现。




总结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完整的展览项目中以上所有内容仅处于“布展”的环节。要做好一次优质的展览,设计师仅知道且仅参与布展是不够专业的。我们还需要顾及到前端(设计展览概念)与后端(指导撤展,避免文物受到不必要的意外伤害)的业务,尤其是前期的“展览概念的提出”。“展览概念的提出”也可以理解为展览概念设计,它贯穿且主导着整个展览项目。因此,设计师越早的与策展人沟通并参与到展览项目中对后续设计工作的完成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最高效的办法就是设计师本人担当主要策展人。


60
Report
|
122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og in